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 纪念文章 | 图片集 | 药物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丁光生百岁华诞 > 纪念文章
(楼宜嘉)记恩师丁光生先生二、三事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师从丁先生攻读博士研究生,至今已过去了30年。这些年来先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师德师风无时无刻都不在影响着我。值此纪念丁先生百岁华诞之际,将点点滴滴写成文字分享与众。

  1.崇尚创新 严谨治学

  在读博士期间,聆听过丁先生的几次课,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寓意深刻。记得他曾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例,鼓励学生们要激发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他说自己在少年时期萌发了制造“永动机”的强烈愿望,不仅周密地绘制了图纸(课堂上有展示),还在家中小作坊按图纸进行了制作。虽说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但正是这种年少时萌发对创新的渴求使丁先生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能独树一帜地将麻醉学、心血管学和药理学学科的内涵融会贯通起来,加以光大发扬;能够创建起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首个药理实验室;能够率领团队研制出一类解毒新药;也能够创办有口皆碑的《中国药理学报》,并大步走向世界。

  当时在上海药物研究所就读的研究生大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就是丁先生修改论文,虽会在原则上给予指导,但错在哪里,就要你自己去查看了,哪怕仅仅是参考文献中的几个字母或标点符号。我作为他的学生,倒是并没有这样的经历。记得丁先生共为我的博士论文修改了两稿。他曾与我一起讨论并梳理了几个学术观点,并用铅笔在我的论文稿上给予了具体的指正,同时也在论文表达的一些细节上指出欠妥之处,如:坐标图内留了过多的无效空间,物理量的英文字母没有用斜体,参考文献格式欠规范,等。丁先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严谨治学态度,无处不影响着我之后的学术生涯。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答辩那天清晨,我来到实验室,发现丁先生塞在门缝上的一张信笺,上面写的内容是叮嘱我在答辩时需注意之处,落款时间是当天清晨5点。记得上面逐条写着:(1)宣读论文要严格控制时间,要以平和的态度汇报,不要有胜人一筹的语气;(2)讨论部分要体现内在逻辑性,引人入胜,并应交代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结论要明确果断。(3)答辩委员提问时,要耐心地听完,回答问题要切题,对于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虚心承认,不要计较胜负,等等。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对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环节的关心与爱护,也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的学养与学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已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这是我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全英文发表的学术论文。丁先生作为通讯作者,全程把关,是他带着我在学术生涯中迈出可喜的一步。

  在毕业离校时,去丁先生办公室告别。先生拿出一张6吋大小的工作照片,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是我与导师的合影,我的导师是药理学之父”。当时我看着照片说:“那我就是药理学之孙,任重道远哦”。导师对我在传承发扬上寄予厚望,这一直鞭策着我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博士毕业后,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循着丁先生的心血管药理学与毒理学,尤其是在药物毒理学领域有了一定的建树。

 

与丁光生教授合影于《中国药理学报》30周年庆典会场

  2.以小见大,高山仰止

  在我就读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期间,丁先生每天凌晨3点就会等在位于岳阳路的上海药物研究所大门口,我曾问他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来办公室?他说视力不好,行路不够方便,要错开上下班和学生上学时间。又为了避免打搅夜班门卫休息,他选择了与食堂炊事员一起进研究所的时间。这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格魅力,令人难忘。另一件事迄今记忆犹新,我毕业那年盛夏的一天,药物研究所举行应届研究生的毕业典礼,我们将穿上博士学位服被授予学位证书并合影。那天上午骄阳似火,暑气逼人。我特地去主编室邀请丁先生一起参加毕业典礼。先生欣然答应,但随之又说,这样隆重的场合,我应该着正装的,必须回家一趟。我说太阳那么大,天气太热,其他老师穿的也是便装,您能出席典礼对我来说就已经是非常重要了。丁先生当时没再说什么,但到了下午的典礼上,只见身着西装,系着领带的先生俨然坐在草坪贵宾席上。一想到他在烈日下,用他那微弱的视力探索着行走回家更衣,我热泪盈眶。导师尊重他人,包括处处为学生着想,我无言以对,但却影响着我一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

 

与丁光生教授在博士生毕业典礼上

  2019年,丁先生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此时的先生已是98岁高龄,双眼失明。挂上纪念章的这一刻,丁先生首先想到的是要将这份荣誉归属于上海药物研究所,归属于《中国药理学报》。于是,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昔日的主编办公桌前留影,丁先生依然是那么地神采奕奕。

  《中国药理学报》是丁先生后半生精心打造的国际优秀期刊,他以科学态度、学术底蕴和工匠精神孜孜以求,耕耘不息,让中国乃至全球药理学界的高质量学术成果走向了世界。全国药理学科技工作者都感谢他,致敬他!谨以此作为结语,表达学生对丁先生无尽的敬意。

 

丁光生先生

  作者简介:楼宜嘉,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浙江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奖章。曾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毒理学会理事长,《中国药理学报》编委。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沪ICP备 05005386号 |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 邮编:201203 | 电话: 86-21-5080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