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报道 | 纪念文章 | 图片集 | 药物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丁光生百岁华诞 > 纪念文章
(吴吉安)永远的恩师和楷模

  恭贺丁光生教授百岁华诞

 

  春秋迭易,时光流转。当辛丑牛年盛夏到來之际,迎来了中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开创元勋之一的丁光生教授百岁华诞。 

  初识丁光生教授

  我是19786月來药物所工作,在嵇汝运先生领导下的量子化学硏究组工作。这是嵇先生高膽远瞩,开创的瞄准国际药物硏究的新兴领域计算机辅助的药物设计CADD(Computer Assistant Drug Design)而建立的课题组。嵇先生部置我们先抓紧学习,编制计算机程序,並很快运用於药物所已有化合物的理论计算。嵇先生首先面对药物所已合成和药理筛选的青蒿素衍生物进行理论探索硏究。以这些化合物的热力学,电子和空间效应参数与药理筛选的疟原虫抑制率SD90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 Qu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计算。我们编制了BASIC语言的人机会话计算机程序,用高效液相使用间接法测定了包括青蒿素母体在内的50个醚型和酯型青蒿素衍生物的油水分配系数LogP,並引入文献中的其他物理化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在没有删除一亇化合物的前提下,计算结果表明,定量的生物活性与油水分配系数有显著统计意义的相关性,我们推导出样本为49的油水分配系数抛物线模型的Hansch方程,相关系数r0.91。嵇先生对此计算结果很为高兴,决定写成论文投"中国药理学报"

  丁光生教授主编的"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不久,丁先生办刊严谨,规矩和法则很多很全。我印象很深的是学报工作人员邵传玺老师经常出入上海分院图书館,他告诉我,学报编辑部收到每一篇來稿,丁先生要我们按來稿列出的参考文献目录,在图书館找到原文核对,那时没有互联网,好在分院图书馆藏书丰厚,又订了大量原版外文期刊,绝大部分都可找到。实在找不到,就发函让作者复印原件寄來编缉部。我当时还是研究实习员,把我们的论文投到丁先生主编的学报,忐忑不安,想投其他刊物。嵇先生鼓励我大胆写,越是要求严格,发表后的影响会更大。於是在嵇先生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写成了”青蒿素衍生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抗疟活性之间的Hansch分析(文献1)”,送去了编辑部。正文來回修改三次,主要是用词文法表达,国际单位的统一以及标点符号,修改送去后,编辑部说丁先生看了英文摘要要修改。我连忙向嵇先生汇报,实际上第一稿的英文摘要是嵇先生撰写並打字的。见退回英文稿,嵇先生笑了笑,说我再改一改。但又神秘地嘱咐我,不要说是我写的。嵇先生很快改了几处,又用他房间里的旧打字机打好后送去。过了几天又退回了,说丁先生还不太滿意。嵇先生二话沒说,连忙修飾,並加了一小段,打好后我赶忙送去编辑部。又过了几天,编辑部邵老师找到我说,"老丁对英文摘要还不十分满意,並说英文摘要一定请老嵇亲自写。" 我顿时犯难起來,丁先生让嵇先生亲自写,可嵇老师自己写了又不让我说?正在为难之时,我找谢毓元老师谈心。谢先生一听开怀大笑。说"不要再捉迷藏,你也不用告诉老嵇,直接说三次英文摘要都是老嵇写的"。我找到编辑部告诉了邵老师,回來过嵇先生办公室,就听到嵇先生在说英文摘要,我就想一定是丁光生主编打來的电话,两位先生互相用英文讨论摘要。深感丁先生审稿极为认真严谨。之后稿子就被药理学报收纳了。过了二个月,我忽然耳闻所科技处审稿觉得青蒿素衍生物的结构和药理数据保密而暂不能发表。我想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就等等吧。谁料嵇先生找到我,说"这种新领域的硏究成果越早发表越好,不能等了。我会找老丁和张淑改商量"。说完马上给丁光生先生掛了电话,刚说了两句,嵇先生臉上露出了笑容,原來丁先生的想法与嵇先生的考虑是一样的,不谋而合。丁先生说学报会和科技处商量,我们争取尽快发表。大约过了一周,嵇先生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在长沙发上坐下,说科研处已簽字同意发表,为了保密起见,我们把49个衍生物已经公开的结构的列在文章中,(21个),其他实验和理论计算一概保留。我当天就把稿子改完了,下班前送给嵇先生。第二天一早他说我看过了,可以送给老丁。随后不久,(我猜文章还要请外单位审),这篇文章在中国药理学报1982年第一期上发表。

  在丁先生和嵇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文章引起了国内药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硏究所郭宗儒教授,在药学学报1983年第3期上发表了综述"Hansch定量构效分析法的一些进展(文献2)",详细地论述了国际上的硏究成果,在小结国内的硏究成果时,论及此项研究刚起步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突出了我们青蒿素衍生物计算,列出了抛物线方程。同年8月还是在药学学报上,医科院寄生虫研究所黄兰孙教授发表了综述"廿年來抗疟药物化学硏究进展()(文献3)",在青蒿素一段中指出上海药物所用Hansch分析法,硏究了青蒿素醚型和酯型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结果为设计抗疟效能更高的青蒿素类化合物提供了线索。到了19873月,时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的沈家祥教授在国际著名的杂志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上发表了23页的长篇综述,详述中国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的化学,药理和临床应用(文献4)。其中提到了青蒿素衍生物的QSAR研究在上海药物所开展並发表了硏究成果。

  12年后,蒋华良,陈凯先等(文献5)用当时先进的比较分子力场(CoMFA)对青蒿素醚类和酯类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的硏究,取得很好成果。用计算得到的模型预测了新设计的衍生物的定量活性,与经化学合成后新衍生物的药理试验数值相吻合。这篇用英文写成的硏究论文经嵇先生修改后,推荐给丁光生先生,在他的主审下,文章很快在"中国药理学报"1994年第6期发表。事实表明,正是丁光生教授和嵇汝运教授两位药学先輩的博古通今,紧紧抓住国际药学研究发展的动向,才使我国的CADD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以至现在已居领先地位。

  再识丁光生教授

  1988年秋,我派到药物所研究生教育处兼职一年(约占我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我有幸参加了许多新录取硏究生的活动。令我受益匪淺的是和研究生们一起聆听丁光生教授的”如何做科学硏究"的系列报告。从如何查文献开始,如何做实验设计,如何做数据处理到如何写科学论文。这是非常精采的系列报告,至今仍历历在目,铭记心头。丁老师阐述做科硏的原则,规距,思路和方法至今仍深深刻在我心中。有一次丁先生讲如何做数据处理,由上海分院教育处安排全分院新入学的硏究生聚集在岳阳路320号生化所大礼堂举行。药物所听讲人员由我带队前往,丁先生把放幻灯片的工作交给了我。那时作学术报告大都拍成彩色幻灯片。记得丁先生那天第一次用上了罕见的园珠笔大小的激光提示笔。丁先生在讲演时不断会用中英文來解释,而提醒我更换新的幻灯片时,会轻轻地说"next please"。那场讲演大礼堂席无虚坐,鸦雀无声。学生们专注听讲,难掩激动兴奋之情。那次我对丁先生讲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听得入神,至今仍记忆犹新,以至於丁先生让我換下一张幻灯片时,不得不说了二遍"next please" 

  又识丁光生教授

  又一次深深感恩丁先生那是在我來美国以后,嵇汝运先生,李晓玉先生,谢毓元先生和丁光生先生是我联系最多,交流最深的四位长辈恩师。每逢新年到來之际四位恩师的贺卡总是准时寄到我家里,后來礼仪改革,贺卡逐漸由电子邮件替代,但丁先生仍年年寄來自已制作的新年贺卡,有他的照片和一年主要活动,还附寄中国药理学报的投稿须知。每年七月二十三日丁先生生日前二十天我会精心挑选生日贺卡寄去。丁先生收到后会双手捧着贺卡让儿子丁恒乐老师拍照传给我,以表谢意。每次我回国探亲,只要丁先生知道,一定打电话來叫我去药物所畅谈,还要请我和家人吃飯,盛情难却,十分感动。那时沒有互联网,每逢药物所出版了"药物所简讯"和图情室主编的"药物研究简报"的刊物,丁先生会叮嘱编辑部专门留一份寄到我家,我看完后传给在芝加哥的其他药物所老同事。一直到药物所官网建立,纸版停刊为止。这无形中为我们海外老职工关注药物所的发展架起了无可替代的桥樑。 

  20019月底,我们全家还笼罩在911世贸大厦惨遭恐怖袭击的悲伤和彷徨之中,收到了丁先生寄來的药物所二份小报,里边夾了一封用老式打字机打的专门给我家的慰问信,使我分外感动,分外感到恩师的关爱。丁先生还讲述了陈凯先所长的女儿在世贸大厦上班,那天碰巧有事晚到一亇小时。丁先生写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又告诉我合成室蔡俊超教授不幸患上白血病,在药物所领导关心下现在二軍大长海医院用国际先进的方法和新药治疗。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位长者一位药物所的前辈对我家,对所有药物所员工的厚爱。丁先生毕生执着认真热情,除了在药理学和编缉学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外,还深深体现在先生为人的高尚品质,无愧是我们每亇人追求的榜样。

  衷心恭祝恩师丁光生教授百岁华诞生日快乐!衷心祝愿您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衷心祝愿您幸福安康,健康长寿!!

  学生吴吉安

20216

  

  参考文献

  1,吴吉安,嵇汝运。中国药理学报 19821; 3(1): 55

  2,郭宗儒。药学学报 19833; 18(3): 234

  3,黄兰孙。药学学报19838; 18(8): 633

  4Xuan De Luo, Chia-Chiang Shen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 1987; Volume 7, Issue 1, p29-52

  5Hua-liang Jiang, Kai-xian Chen, Hong-wu Wang, Yun Tang, Jian-zhong Chen, Ru-yun Ji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1994 Dec; 15(6): 481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沪ICP备 05005386号 |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 邮编:201203 | 电话: 86-21-5080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