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讣告 |  唁电唁函 |  纪念文章 |  生平图集 |  主要奖项 |  媒体报道 |  药物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沉痛悼念谢毓元院士 > 纪念文章
接过“寻找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接力棒——纪念恩师谢毓元院士(谢雨礼)
  2021年3月27日上午11点05分,我的博士导师谢毓元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7岁。这几天一直在回忆与先生相处的5年多时光,也反复读了先生的生平介绍和纪念文章。清明前夕撰写此文,以示哀悼,先生千古!
  先生与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从事科研的初衷是报效国家。当时的科研条件也极为艰苦。先生经常给我们讲的故事之一就是当年化学实验室没有通风设备,他在合成二巯基丁二酸时为了避免含硫物质的恶臭,只好搬到顶层露天的阳台上去做实验。没有好的条件,但不妨碍他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这个在露天化学实验室中做出的二巯基丁二酸,后来成为享誉中外的广谱重金属解毒药物,是第一个美国仿制中国的原创新药。
  今天,我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到处都是诸如“follow your heart”的心灵鸡汤。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事业成功,活得精彩。纵观谢毓元院士的一生,也不见得。先生从求学开始就没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兴趣。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喜欢历史和文学,但他父亲厌倦了旧社会的官场,只许自己的孩子学习理科。谢先生的两个哥哥分别学医和物理,因此他就选择了化学,从此与瓶瓶罐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谢先生开始了长达70年的化学和药物研究生涯,他的工作经历正好与新中国的建设同步。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科研任务是按照国家的需求制定的,个人兴趣排在第二位。谢先生先是跟随张青莲先生在清华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短暂任教。1951年他加入当时挂靠在上海有机所的药物研究室,跟随上海药物所创始所长赵承嘏先生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及小分子化药的工艺研究。在这期间,他的主要科研任务是协助政府发展制药工业。
  1952年,他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完成了麻醉药物普鲁卡因重要原料的工艺研究,解决了普鲁卡因的自给问题。五十年代中国血吸虫病肆虐,常用药物酒石酸锑钾效果差、副作用大。1953年,谢先生加入嵇汝运先生负责的抗血吸虫病药物研发团队。正是在这个项目上,谢先生完成了一系列含巯基抗血吸虫病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其中有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二巯基丁二酸。
  1956年,谢先生获得了留学苏联的机会,这次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有机合成专业,师从苏联杰出的有机化学家舍米亚金院士,开展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全合成研究。1961年先生获得苏联副博士学位,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上海药物所,并开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莲心碱、甘草查尔酮、灰黄霉素、补骨脂乙素和放线酮等天然产物的结构确证及全合成工作。谢先生对天然产物非常痴迷,曾经为了确定一个羟基的位置,连续工作36个小时。这段工作经历可能是先生个人兴趣和国家需求结合得最好的一次,当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恶劣,新中国几度面临核打击的威胁。“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的研制是压倒一切的战略任务。上海药物所接到研制放射性元素促排药物的军工任务。有医用螯合剂研究经历的谢先生成为承接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1966年开始,谢先生放弃了自己钟爱的且有所建树的天然产物合成研究,领导团队迅速转型。先后完成了二机部和海军指派的三项任务,研制了国际首创的促排药物喹胺酸和酰膦钙钠。七十年代后期核能趋于民用,谢先生课题组又研制了铀促排药物双酚胺酸,可以用于核电站的防护。国际形势缓和后,这几个药物并没有被正式批准成药。然而即使今天,核武器和核泄漏的威胁并没有消除,这些成果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国家需求转向经济发展,谢先生再次面临科研转型。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结合多年医用螯合剂研究的经验,确定老年骨质疏松作为课题组今后的重点方向。抗骨质疏松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正是我当年的博士研究课题。课题组发现了一系列设计新颖,疗效突出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十分遗憾,中国当时在慢病领域还不具备创新药物临床开发的条件。在此期间,课题组承接了一项“科技兴农”的任务,开发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表油菜素内酯的生产工艺并成功实行了产业化,又一次展现了先生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功底。
  1984 年起,谢先生担任了药物所第三任所长,领导了研究所从“国家包干”到所长负责制下自主科研模式的转型。为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谢先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药物所先后与欧美日药企建立合作关系,为药物所争取到了大量研究经费和仪器设备。谢先生主持筹建了药物所“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所第七任所长蒋华良院士评价道“这些计划的成功实施在药物所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为药物所今后30余年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蒋华良:钟灵毓秀,积德裕后—深切悼念谢毓元院士)。
  1991年,谢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相继卸任行政领导职位,但仍长期担任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此后20多年,谢先生保留一个“小而精”的课题组,继续从事新药研发,培养研究生,并逐步交班自己培养的学生杨春皓研究员。
  谢先生在科研上是国家指到哪就打到哪,也许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挥洒自如。科研之外,先生却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有着诸多的兴趣爱好。先生喜欢美食,请吃饭喜欢去苏浙汇,玫瑰腐乳肉、蜜汁火肪和樟茶鸭是每次必点的菜。1996年我刚加入药物所,听说我没吃过哈根达斯冰淇淋,非得请我尝一下。先生喜欢京剧,在所里举办的联欢会上经常唱上一段。平时还喜欢与学生同事打双升级,对NBA和足球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即使最后插管躺在医院床上,先生充满情趣的生活也令病友羡慕不已。每天阅读五六份报纸,观看NBA比赛。久而久之,连他的护工阿姨都能随口叫出湖人热火球星的英文名字。
  先生一生成就卓越,生活精彩。作为他的学生,这几天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应该从他身上学习什么?先生一身的本事,有的是学不来的。比如先生天资禀赋,学贯中西,涉猎极广,精通四门外语。有的却是应该努力去学习和培养的。比如,先生的爱国之心,担当和奉献精神。有人说兴趣才是科研的动力,但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极度的责任感也能转化成热爱,从而力克艰难,登顶科学的高峰。
  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我记得当学生时,一旦拿到好的结果,先生总是要求我们反复确证。先生经常教导我们做科研要独立思考,不要迷信权威。先生在苏联做全合成时,从不迷信导师设计的路线,经常偷偷地按自己的思路做出了正确的目标化合物。毕业时,导师舍米亚金院士说他有一双幸福的手。
  先生锲而不舍,以苦作乐的乐观精神也值得我们毕生体会。他常说科研工作总是漫长而枯燥,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别人看起来辛苦的事情,只要自己乐在其中就不觉得苦。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每天能够花这么多时间看文献,其实也是因为乐在其中。
  先生的为人处事和高贵品质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我个人而言,还从先生身上学到了一些具体的习惯。先生喜欢查阅文献,药物所科研转型时,曾力主保留了自己的图书馆。研究生一年级,先生在图书馆手把手教会了我如何查阅文献。先生查文献喜欢记笔记,今天我仍能记得他那本密密麻麻记满摘要的小本子。平时,香烟和笔记本一起放在他办公桌靠墙边的抽屉里。先生喜欢抽烟,但师母不许,因此先生养成了办公室抽烟,回家不抽烟的习惯。有时师母突击检查办公室,笔记本成了遮盖香烟的武器。回想这些趣事,令人莞尔。我现从事新药研发,从先生哪里学到的查文献和记笔记的习惯让我获益匪浅。
  1992年6月18日河南税务专科学校发生一起举世震惊的砒霜投毒案件,788名学生危在旦夕。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被火速调往郑州,用于紧急抢救,事后没有一名学生死亡。这是一次罕见的、非常成功的临床抢救案例。作为二巯基丁二酸的主要发明人之一,谢先生曾赶到现场,动情地说“这一辈子也值得了”。
  是的,先生这一辈子光辉灿烂。今天虽然永远离开了,但我们一定接过“寻找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接力棒,永远地跑下去。先生安息!
谢雨礼
2021年3月29日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 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