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
药物研究所历经重整后,在学科领域、人才队伍、科研工作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于国家药物研究格局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
药物研究所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步入整顿、恢复期。
研究所贯彻中国科学院“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办院方针,制定研究所八年科技发展规划(1978~1985),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两者相互关系为主要方向。开展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物质,具有一般生物学意义或具有重大医疗价值的活性物质,从而发展天然产物化学及细胞分子药理学。
研究所整顿和创建了正常的科研工作秩序;按照学科发展,调整科研机构、健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机制;在保持应用性研究优势的同时,有重点地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清理和调整了部分课题;选拔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科技人员担任研究室和课题组的领导;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各研究室建立学术小组。与此同时,重新启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学术往来大幅度回升。
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经历了两次归属变更。1970年,研究所由科学院下放至上海市,划归地方领导,更名为“上海药物研究所”;1978年,研究所重回中国科学院,实行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高速液相色谱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先进的分析分离技术,当时只有美、英、日、西德等少数几个国家有商品仪器出售。为了能为科研工作创制必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常规仪器设备,上海药物所自力更生,启动高速液相色谱仪研制工作并取得成功。
高速液相色谱仪
1974年,上海药物所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制高速液相色谱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仪器主要由高压恒压气动泵、紫外检测器(254nm)、层析柱、进样器及自动收集器等组成,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石油、化工、环境卫生、农药、食品等领域的分离、分析工作,并于1974年通过鉴定。当时研究所共制造了7~8台,分别供植物化学室、合成化学室、第五研究室等实验室使用,并支援了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及公安部二所各一台。
多性能高速液相色谱仪
继1974年试制成功第一台高速液相色谱仪后,上海药物所又试制成功由高压气动泵、紫外(对数)和示差折光两种检测器、层析柱、进样器以及梯度淋洗装置等组成的多性能高速液相色谱仪。该仪器既能做微量分析又能做制备分离,其技术性能与国际上杜邦830高速液相色谱仪相当,于1976年通过技术鉴定。该仪器由当时一机部四川分析仪器厂生产。
高速液相色谱仪与多性能高速液相色谱仪研制工作的相继成功,其成果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WGYS-1型微型高速液相色谱仪
上海药物研究所于1978年底试制成功的WGYS-1型微型高速液相色谱仪由双螺旋高压泵、进样器、直径1毫米内径层析柱、紫外检测器(样品池体积1.4微升)组成,流量范围10~100微升/分钟,可用于液相-质谱联用仪中传动带接口。该研究1979年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