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情怀甘于奉献——关于丁光生科学家的故事
李学敏、彭建 支撑第二党支部 2019年11月20日
作为《家庭用药》编辑部的员工,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这些年以来,真正接触的科学家不多,但说到最令人印象深刻和令人敬佩的就是药物所老一辈科学家——丁光生先生了。
丁光生先生1921年生于北京。193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获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担任住院医师、博士后研究员,后于1951年回国并加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亲自创建了药理实验室,他也是中国第一代麻醉学家和药理学博士。
我是从1999年进入药物所参与创办《家庭用药》杂志的时候才认识丁先生的,那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眼睛也开始患病,视力恶化,出行拄着拐杖,但声音总是特别哄亮。丁先生和蔼可亲,待人十分热情,每次和我们年青人交流,都让我们如沐春风。后来随着工作接触以及多次交流,慢慢地对丁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丁先生更加地钦佩。
热爱祖国、献身科研
丁光生先生1947年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药理学博士,并担任临床麻醉医师,他为学勤勉刻苦,工作认真负责,获得业内一致好评。完成学业以后,他收到了美国诸多知名机构的工作邀请。然而,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他萌生了回国报效的强烈愿望。但他的回国之路遭到了美方的种种阻挠。他千方百计拿到了回国的公函,好不容易登上了回国的船,临行前还遭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搜查,好在最后没有查到任何违禁品,在太平洋上足足航行了半个月,才回到了国内,在深圳罗湖火车站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时,他不禁热泪盈眶。
丁先生对祖国的拳拳深情,几十年间从未更改。他一直把“为国”、“为民”研发新药的理想践行在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当中。1951年丁光生回国后,经竺可桢副院长介绍加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进所后,立即白手起家筹建药理研究室。从实验室到手术台,都是他亲手设计;从卡片箱到计时器都是他跑遍上海才买到的。他自己设计监造动物房,冬天水泥不干,他手捧火盆促干。在心血管药物研究方面,他亲手制备慢性肾型高血压犬,筛选无数中西药。他从而立之年直到耄耋之年,坚持早上四五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风雨无阻,几十年里一直都是所里上班最早的人,也是药物所一道令人景仰的风景线。
创新办刊、严谨求实
1980年,丁先生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1982年创办《新药与临床》杂志并担任主编。办刊期间,他推出许多创新之举,比如他在中国首次推行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内容包括英文日期的顺序、中国人姓名的外文写法、关键词、国际单位制等多项标准,仅“投稿须知”就详达6页。从科学家到编辑学家,丁光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也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创造了一个新的学科和英文单词——编辑学(editology),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后参与筹备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于1985年担任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首届理事长。1991年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选为名誉理事长。
编辑部与丁先生的办公室在同一幢楼,因此我经常会去向丁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印象里特别深刻的一次,我去丁先生的办公室,他让我帮他点一下眼药水。因为丁先生本有眼疾,所以点下眼药水乃是平常之事,于是我一一照做,拿起眼药水就帮他点。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拿起我们杂志刚刊登的一篇文章《如何点眼药水》,让我回忆刚才点眼药水的步骤,然后对照文章里的介绍,结果我才发现了文章中不够严谨的几点内容。丁先生的语调始终平和,却让我明白了一个编辑应该坚持的严谨和细致。那一次生动的亲身教导,一直让我铭记至今。
自从认识丁先生以来,我就被他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幽默健谈的性格所深深折服。他热爱生活、朴素节俭,每次碰到丁先生,他几乎都是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黑色挎包,和他打招呼,他都是笑容满面,响亮地称呼对方的名字,偶尔还来句玩笑或调侃,邀请别人有时间到他的办公室去坐坐,像丁老这样数十年把药理研究融入生活,把热爱祖国作为人生素养,把严谨和勤奋作为一生追求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所有药物所人深刻学习和细细品味!
祝福丁先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