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关于杨玉社研究员的故事

孔启迪 药化一支部 20191202
  谈到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能够立马浮现在我们脑海中,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为祖国贡献了太多。这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到如今,依旧显得那么耀眼,历久弥新。新的时代下,这种科学家精神没有什么改变,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不同的是,信息洪流淹没下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将这精神内核竖起标杆,让不论青年科研工作者还是学龄少儿,谈及职业理想或者未来想为的人时,心中都有那么一片科学高地。
  谈科学家精神,总是身边的榜样最能让人感触深刻。我想讲讲我的导师——杨玉社研究员的三个小故事。
  有句话说的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觉得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科学家们基本的使命和责任。杨玉社老师16载研制出我国实施药品专利法后首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化学新药安妥沙星的故事早就被CCTV等各大媒体报道,安妥沙星小小药片,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我觉得上面承载的是杨玉社老师“爱国为本,创新为魂”的科学家精神。恰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两周,我们杨玉社课题组的实验室悄悄迎来了一些变化——实验室窗口飘扬起四面红旗,迎风招展,成为药物所一道“风景线”。杨老师的爱国情怀是直白的,成立课题组以来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他都会在实验室外挂起鲜亮的红旗,我觉得这是庆祝,也是明志。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
  相比较于商业世界,科学家们日常显得枯燥平淡,但是更考验人的坚忍和奉献。杨老师二十年多年如一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都会到实验室忙活科研工作,节假日也依旧。所内研究生会有个校友访谈类栏目叫做“思明沙龙”,也时常会邀请一些校友科学家们和同学们互动,而常常能听到女生会提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平衡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尤其是对青年科学家来说,家庭生活和忙碌的实验室工作之间确实不太好协调,杨玉社老师同样也犯过难,怎么办?杨老师和我们说,那些年他把他太太王佩老师带到了实验室陪着他一起做实验,女儿则只能搁操场上玩耍。聊起这一段峥嵘岁月,杨老师的神情让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故事,感叹科学家之路的不易和奉献。当然更令人敬佩的是杨玉社老师做到了平衡。药物所侧门外不远有个艺术公园,每天清晨你都能看到杨老师和他太太一起在散步。夫妻恩爱,家庭幸福。这是杨玉社老师和他太太王佩老师的大智慧。
  身边有杨玉社研究员这样的科学家榜样,让人深刻感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核,能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能始终保持初心,坚定科学精神。而杨老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更让我因能成他的学生而感到幸运。
  希望在新时代下,能更多宣传像杨玉社老师这样的科学家,传播科学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抚平青年科研工作者们的浮躁和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