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劲”耕耘科研的梯田——关于我所抗生素研究奠基人蔡润生先生的故事

(刘德超  职能第二党支部  2019年11月30日)
  在药物所“三生有幸”的典故中,有一位是我国抗生素事业开拓者之一、我所抗菌素室的奠基人,蔡润生先生。蔡润生先生是1951年从北京农业大学调来我所的,彼时国家迫切需要抗生素,他就白手起家,一点一滴,建立起了药物所的抗菌素研究室。
  国家经济恢复初期的科研条件,其艰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蔡润生先生从筹集资金,总体设计一直到淘设备、零件样样都做,先后和大家一起建立起了抗菌素的小试和中试车间。他总是亲临第一线,和工人一起讨论方案,克服一个个困难,即便是遇到毒性比较大的小试,也从不退缩,非常具有协同精神。在金国章院士对他的回忆里,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就是“蔡润生先生一生科研中充满着‘牛劲’,他有着充满活力的干劲和闯劲”。蔡润生先生正是凭着这股“牛劲”,心无旁骛耕耘着自己科研的梯田,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最早、最好、最完备的抗生素研究室建立起来了。
  蔡润生先生的“牛劲”还体现在一段非普通人所能坚忍的车祸经历中。为采集蘑菇菌种,蔡润生先生到福建三明出差,车子不慎翻到山下,而由于让出了前排座位给了有需要的乘客,在车后方部位的他不幸被甩出车外,头撞破车窗又向下栽到地上。当时蔡润生先生严重脑震荡损伤,肩臂骨折,手脚重创,特别严重的是从颈椎到脊椎5处压缩性骨折,身高被压缩了好几寸。主治医生都认为活下来很不错,下半辈子永远在床上了。然而蔡润生先生无惧伤残,心系科研。在康复初期卧床在家期间从不间断学习,他说,“一个科学家是靠脑子吃饭的,肢体可残,可大脑不能残,做科研不能没有科技信息,否则就成了瞎子”。他以强大的毅力、克服着疼痛,坚持着康复训练。同时,他念念不忘科研工作,身体稍能走动就穿着钢丝背心,拄着拐杖,背着书包到实验室开始工作。几年后,蔡润生先生又奇迹般的登上脚踏车回抗生素研究室上班了。
  在参加“新药梦想·创新奋进”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的宣讲志愿者培训时,还读到了很多药物所科学家们的故事。这些追求卓越、舍身忘我、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科研精神居然这样惊人的相似。赵承嘏所长的儿子回忆自己的父亲如同苦行曾那样,在晨钟暮鼓的伴随下度过了一生,到离世前的上午还在做实验;丁光生先生从而立之年到耄耋之年,一直坚持着早上四五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的“时刻表”;时代楷模王逸平老师为节约时间搬到药物所边上,每天一清早大家总是能看到他出现在食堂吃早饭,他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他们都甘坐“冷板凳”,始终踏实刻苦,对任何困难永不妥协,带着这股执着坚韧的“牛劲”,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
  我感受到,药物所从“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为人民解除痛”开始,便镌刻上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民、执着、融合、自强”的新药精神,它将被一代代科学家们传承,并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药物所人,在研发原创新药的道路上不断耕耘,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