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科学家精神——严谨求实,永存敬畏之心

(研一 陈欢欢)
  “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这是习近平主席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是对两院院士的礼赞,也是对全体科研工作者的期许。
  科学家总是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散发光芒。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中,闪耀着一代代科学家奋力前行的夺目光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卓越之才,这些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弘扬称赞,薪火相传。
  严谨是理性求实的基本科学素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严谨治学,就要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丁光生先生是我国第一代临床药理学家,他在求学期间曾花三年时间修改一篇论文,这种耐心做学术的精神令人敬佩。无独有偶,王逸平研究员曾向丁老主编的期刊投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文章几经修改,直到王逸平发现参考文献中一位作者的英文名少了个字母,补上后,丁老才终于同意接收。丁老这种严谨的治学风范对王逸平影响颇深,之后,他也常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他的学生。
  参照自身,我的导师陈东英研究员也一直以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们严苛要求。对我们呈现的工作汇报,无论是文档或PPT,陈老师都会从内容、逻辑、条理、格式、字体甚至小到标点符号、颜色搭配等等方面给我们指出不足之处,对于答辩的PPT和将要发表的论文更是反复斟酌推敲。组会上,陈老师会反复询问实验过程,不放过任何一处看似不太合理的地方,直到我们能拿出确凿的证据。陈老师常教我们对实验细节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比如数字单位,计算时小数点的位数,图谱上的微小变化等。正因为陈老师日复一日地言传身教,我们才渐渐在心里拉起了一根弦。严谨理性、心细如微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就像人类要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一样,科学家也要对科学、对专业永存敬畏之心。近年来,学术不端的现象每每见诸报端,都会引起广泛的热议。在自由驰骋的科学疆域里,人性的弱点需要时刻防范和警惕。创新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要确保科学永远走在向善的道路上,就要始终勒紧缰绳。作为从事药物质量控制工作的一员,我们提供的每份数据、图谱、报告资料都是用于药物申报的一份重要材料,这更需要我们把好药物质量的大关,死守我们的底线。陈老师总是跟我们提到,药典、法规、准则都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无论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多久,累积的经验多丰厚,我们也永远无法判断“坑”在哪里。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小心谨慎,心弦紧绷,警钟长鸣,对自己的专业永远存有敬畏之心,这样才对得起别人对我们的信任,这也是我们做科研工作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王逸平曾说:“做新药,最难的不在于坚持,而在于知道何时应该放弃。”他曾研发一个新药十几年,可药效评价不理想,为了新药安全,视时间如生命的他最终选择放弃,因为他认为只有严苛才能换来每一种新药的安全。王逸平老师让我看到了他对新药研发的敬畏之心,超越世俗与功利、克服浮躁、实事求是,才能成为真正的学术大师。
  科学家精神气象万千,即使每日自省也难及其万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共鸣,新时代的科学家依然要秉承科学家精神,心怀国家和人民,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进发。致敬“科学家精神”,去引领更加伟大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