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7日下午,“药学前沿承嘏讲坛”系列之“杰青讲坛”在承嘏厅隆重开讲,李佳研究员宣读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九处吴镭处长的贺信,并主持本次讲座。药物所和复旦大学药学院近150名科研人员参加讲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晓良研究员做专题报告《从丁苯酞研发历程,看创新药物与基础研究的互动》,结合了个人成长经历,系统讲述了一个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作为国内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之一,王晓良研究员从事医学药学工作超过40年,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从文革后第一届高中生到首钢医院第一届医师班学员,考入协和医大师从宋振玉先生攻读研究生,后到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培训,因机缘巧合完成博士学位,时代的浪潮中出现不同的挑战改变了他发展的轨迹,而克服挑战让他的科研生命充满了意义。88年回国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王晓良研究员较早将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回顾过去,王晓良研究员总结道: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起跑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起跑线,青年科研人员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工作和实际结合,付出努力,就会有新的收获。
随后,王晓良研究员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丁苯酞为例,介绍了从一个废弃的化合物到一个被市场认可的新药,再到研发第二代有特色的前药,这样一段新药研发曲折的历程:1978年从芹菜籽种提取获得左旋丁基苯酞单体(芹菜甲素),进而化学合成其消旋体,芹菜甲素本来针对癫痫治疗,因安全性被搁浅,后90年代冯亦璞教授研究用于脑缺血治疗见证疗效,2000年转让石药集团,2015年丁苯酞的年销售额达20亿元。新药的研发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基础研究的推进,创新药物研发的故事正在继续。王晓良课题组正在推进针对丁苯酞药物代谢特点而设计合成的全新化合物——丁苯酞前药PHPB的研究,目前PHPB的口服和注射剂正在进行二期和三期临床研究。王晓良课题组对丁苯酞及前药PHPB的长期深入的研究,不但加深了对这类结构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扩展了开发新药的思路,并直接促进对一些潜在药物靶点的认识,进而开发新适应症、发现新候选药物、指导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例如:发现PHPB抗老年痴呆新机制,主要机理是:保护线粒体;抑制GSK-3 和CDK-5,减少tau蛋白磷酸化,并可增加NR2B受体表达,调节突触可塑性。同时,发现NBP/PHPB促进神经再生机制、选择性作用于ADP-P2Y1受体的抗血小板聚集机理,以及通过阻断亚型特异性的离子通道(Kv2.1, TREK-1等)控制细胞周期的脑保护机制和潜在的抗忧郁作用。
报告结束后,就丁苯酞及前药研究的科研细节,参会的课题组长、研究生与王晓良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讲座是药学领域杰青获得者的首场报告,承嘏讲坛将继续邀请药学领域大方之家,回溯药学发展历史,承前启后,共话新药未来。
李佳研究员主持会议并宣读贺信
王晓良研究员做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供稿部门: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人:楼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