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22日下午,“药学前沿承嘏讲坛”第3讲在承嘏厅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郝小江研究员做了专题报告“基于天然小分子调控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实例”。报告由李佳副所长主持,药物所15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
郝小江研究员于199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就职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担任所长、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1998年组建并担任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我国药学领域的第二位“杰青”获得者。他本人与药物所渊源颇深,80年代和唐希灿院士合作开展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1991年起连续四届担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并在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中与上海药物所课题组都开展了重要合作。
郝小江研究员首先简要介绍了昆明植物研究所及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并回顾了自己的研究历程。1978年,他参与云南白药的拆方研究,从草乌中提取乌头生物碱,开始真正走上植物化学的研究道路,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随后在日本做博士后期间,开始接触化学全合成;回国后从1993年开始,与植物分类学、生物学领域专家合作,从体系的角度出发,选择粉花绣线菊复合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形成了植物化学系统学研究体系。植物资源多样性为发现结构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才有可能发现生物活性的多样性,三者相辅相成,但植物资源是源头。云南省和贵州省都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植物物种,云南省种子植物物种数占我国的57%,贵州省单位面积种子植物物种数超过云南省,对研究植物天然产物都具备天然的优势。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充分利用云南省和贵州省极其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带领研究团队先后分离鉴定新成分1500余个(90个新骨架),主要涉及生物碱、萜类。
近10多年,郝小江研究员更关注天然产物生物功能的多样性,寻找具有生物活性和开发前景的天然来源化合物。报告中,他介绍了发现天然产物功能的4个策略:定向寻找有效民间民族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民间应用背景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基于植物化学防御的抗病毒剂的发现;基于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后两个发现天然产物功能的重要策略实例:一、基于植物化学防御的抗病毒剂的发现。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化机制,利用这种进化规律,可作为高效挖掘活性物质的重要策略。以抗植物病毒化合物发现为例,他借助植物化学防御的本性,选取结构简单、性质稳定的烟草花叶病毒(TMV)为研究对象,与方荣祥课题组、蒋建东课题组等合作,从不同植物中发现不同抗TMV病毒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植物化学防御物质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单指诱导型天然产物,其作用方式包括:靶向病毒、靶向寄主、协同作用、激活植物系统抗性或兼而有之的四大类新型抗病毒剂,以及抗病毒的新机制。二、基于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他与陈佺、李林、杨崇林等生物学家合作,融合天然产物特定骨架与有效基团进行小分子探针的优化设计,发展了多种功能的小分子探针S-3,揭示了非BAX/BAK依赖的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线粒体融合和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的特异性调控等全新的作用机制;发现了一个新的Wnt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激动剂HLY78,揭示了通过HLY78的结合,Axin与Wnt信号共受体LRP6的结合显著提高,由此促进了LRP6的磷酸化,进而提高了Wn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效率的新机制;溶酶体是细胞内物质降解和信号转导的重要中心之一,已阐明的通路很少,以活性天然小分子HEP-14为探针,揭示了细胞内溶酶体生物生成的重要信号传导和调控机制:PKC依赖的调控溶酶体生成新机制。天然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为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的潜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
郝小江研究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其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深入讲解,吸引并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报告结束后,参会的课题组长、研究生与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李佳副所长主持报告会
郝小江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李佳副所长向郝小江研究员赠送讲坛纪念证书
讲座现场
(供稿部门:中科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供稿人: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