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8月18日下午,上海药物所“药学前沿承嘏讲坛”第六讲在承嘏厅隆重举行。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受邀作了题为“组织工程创新与发展”的专题报告,蒋华良所长、耿美玉书记、药物所百余位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
丁健院士主持报告,介绍了顾晓松院士的学术背景。顾院士是南通大学教育部 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基础医学优势学科带头人,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迄今南通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30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25篇,研究成果被载入国际英文专著与教材6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顾院士报告强调“创新与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驱动力,他系统地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专注于解决国际神经科学医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研制人工组织神经替代自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研究团队逐步解决了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关键技术难题的四大核心问题:1.发明中和固定替代交联剂的加工技术,解决无交联剂的壳聚糖成型加工难题。2.发明乙酰化度调控壳聚糖神经移植物降解速度的技术,解决神经移植物降解速度与神经再生相适应的难题。3.内置纤维支架的独特设计,引导施万细胞迁移及神经轴突趋化性生长,实现靶区失神经再支配。4.发明多微孔的壳聚糖神经移植物构建技术,解决神经移植物血管生长难题,并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到临床。同时围绕核心技术形成专利保护群,为研发系列产品并占领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组织工程神经再生发展,顾晓松院士把它分为三个历程,从研制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到研制丝素蛋白组织工程神经移植物,再到细胞基质化组织工程神经,他带领的团队都走在组织工程神经再生的国际最前沿,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实现了30mm以上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他们创建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法,成功修复人正中神经干8厘米缺损,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Science杂志撰文介绍顾晓松院士是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第一个转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入临床的科学家,称他为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2014年,他们提出的“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
讲座中,顾晓松院士还介绍了课题组在前沿基础研究中的部分进展。在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中,顾晓松院士团队研究神经损伤到再生的内在调控新机制,再生微环境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模式和关键分子对神经元存活及再生能力的调控,非编码RNA在神经再生调控中的作用等。在神经再生能力的比较生物学研究中,顾晓松院士研究团队通过比较生物学探讨不同物种再生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斑马鱼脊髓再生的细胞来源和斑马鱼再生组织的血管化对再生的影响,他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兄弟单位合作,完成了壁虎基因组测序,成功揭示壁虎能爬上光滑表面、断尾再生等特殊基因,揭示了壁虎的“爬墙基因”,研究成果被BBC、路透社等国际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顾晓松院士应邀在多个期刊上撰写综述介绍国际组织工程神经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组织了多层次的国际性研讨会,组织了国家组织工程创新、转化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推进了全球组织工程的发展。
顾晓松院士在谈到科学精神时强调天道酬勤,人道酬诚,诚信走天下,科学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要追求卓越才能走向成功。在报告中他畅谈了自己追求的三个目标,包括使中国的神经科学走向世界的目标,鼓励年轻人要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协同创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人类健康事业,面向世界科学高峰。
最后,顾晓松院士和与会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顾院士的报告十分精彩,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灵感和启发,以及极大的精神激励。
报告结束后,蒋华良所长为顾晓松院士颁发了讲坛荣誉证书。
丁健院士主持报告会
顾晓松院士作主题报告
蒋华良所长向顾晓松院士赠送讲坛纪念证书
耿美玉研究员在会上提问
报告会现场
(供稿部门: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人:李川、楼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