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作者: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楼小荣、李川发表日期: 2018-07-16

  2018年6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学前沿承嘏讲坛”第十四讲在承嘏厅举行。中科院生化细胞所吴家睿研究员做主题为“21世纪生物医学的三大转型”的报告。副所长李佳研究员主持报告会,药物所百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吴家睿研究员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为主线,选取大科学的视野,结合近几年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科学成果,分析科学变化、发展和机会,从医学和哲学的角度生动地讲解了21世纪生物医学的三大转型。

  转型之一是从分子生物医学到系统生物医学。生命最复杂的现象是遗传现象,建立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奠定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主旋律。分子医学时代在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各方面都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整体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随着技术发展以及对细胞和基因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复杂性,包括基因组序列差异、表观遗传修饰、DNA修饰、RNA修饰、遗传信息在转录水平上的多样性传递、蛋白质水平的新变异,以及环境等外因带来的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复杂性。系统生物学使人们认识到中心法则的不对称性,为人们重新认识复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通过整合组学数据来重新认识疾病整体。精确医学路径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的数据整合,把来自生物学和临床研究的人体各层面信息,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疾病数据甚至社会关系等相互关联的个体信息数据提取并集合在一起,构造一个生物医学知识网络数据共享平台,从中分析、提取出有效知识,帮助我们进一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建立新的疾病分类体系,进而运用到临床研究中。

  转型之二是从循证医学到个体医学。按照循证医学制定的治疗指南或共识,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统计性试验证据制定是采用统计学概率计算制定的,属于非个体化治疗。因此循证医学是不精确的医学,临床上无法满足因个体差异引起的治疗无效。21世纪生物医学逐步发展到个体医学时代,出现了同病异治(也称伞型试验:把单一类型疾病中带有不同分子特征的患者集中起来,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异病同治(也称篮型试验:根据患者特定的靶标分子或分子标志物来选择受试样本,而不考虑患者的病变组织或解剖形态等临床症状)等新的临床研究策略。个体医学帮助人们认识到疾病也是个复杂系统,从传统的疾病分类转变到分子分型的疾病分类,通过组学数据还可以基于遗传相似性重建疾病分类系统。所以,精确医学就是构建新的疾病分类体系。

  转型之三是从临床医学到健康医学。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从由外因导致的传染病转向因年龄和人体自身问题产生的慢性病,但慢性病的发展演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也给予了我们更多抗击慢性病的机会。新战略就是关口前移,即在疾病前期进行早期检测、早期干预,甚至可以做到逆转回正常。新观念就是效益优先,通过早期干预减少健康支出。21世纪,人类从临床医学时代进入健康医学的时代,2015年美国发布“精确医学先导队列项目”(2016年改为“全民健康研究项目”),在10-15年内收集了百万参与者的健康信息数据,并对所有人开放共享,用于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同时,健康中国已纳入国家战略,未来大健康时代的社会系统将围绕健康来设计,包括早期检测、早期干预、社区系统和保健系统等,防治疾病的方法将源于个体的健康信息和生活环境信息的数据整合。

  在此次报告中,吴家睿研究员从现代医学的演化历程,分析了21世纪生物医学三大转型的原因、特征和发展方向,报告语言风趣、幽默且富有哲理,为药物所科研人员呈上了一道融知识、应用和思考为一体的科学盛宴。报告结束后,在场的科研人员就慢性病防治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同吴家睿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家睿研究员现任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度上海市领军人才入选者。现任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主编,Frontiers in Systems PhysiologyBMC Systems Biology副主编。

  本期讲坛由上海药物所主办、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受体结构与功能实验室承办。

吴家睿研究员作讲坛主题报告

李佳副所长向吴家睿研究员颁发讲坛证书

专题报告现场

  (供稿部门: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人:楼小荣、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