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

1991--1996

  • 主任 谢毓元

    1991.03~1996.07

    谢毓元介绍:谢毓元(1924.04.19—2021.03.27)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4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的新药。在天然产物领域,全合成了绝对构型天然产物一致的降压生物碱莲芯碱及抗生素灰黄霉素。研究新螯合剂的合成,在多个系列的新型化合物中找出喹胺酸对钚、钍、锆等放射核素有促排作用,酰膦钙钠对放射性锶有促排作用,均超过国外报导的药物效用。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学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

  • 副主任  胡国渊

    1992.01~1996.07

    胡国渊介绍:胡国渊,194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挪威 Oslo 大学医学院获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与离子通道有关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和创新药物研究。在国外主要研究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 - termpotentiation )、中枢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及胆碱能受体对海马神经元的调制作用等神经生物学前沿课题。回国后转向创新药物研究,阐明了一系列天然产物和药物对中枢神经元的配体门控性及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的作用,并在虚拟筛选结合电生理记录发现钾通道新型阻滞剂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


第二届

1996--2001

  • 主任  胡国渊

    1996.08~2001.08

    胡国渊介绍:胡国渊,194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挪威 Oslo 大学医学院获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与离子通道有关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和创新药物研究。在国外主要研究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 - termpotentiation )、中枢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及胆碱能受体对海马神经元的调制作用等神经生物学前沿课题。回国后转向创新药物研究,阐明了一系列天然产物和药物对中枢神经元的配体门控性及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的作用,并在虚拟筛选结合电生理记录发现钾通道新型阻滞剂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


  • 副主任  叶阳

    1996.11~2001.08

    叶阳介绍:叶阳,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于1992年获上海药物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上海药物所任副研究员;2002年至今在上海药物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构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通过与国内外药理学家密切配合,进行中药传统功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致力于阐明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与其传统用途之间的关系,已在中药百部,药食两用植物苦瓜等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 副主任 李惠庭

    1996.11~2001.08

    李惠庭介绍:李惠庭,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制药专业。1980年美国Stanford大学Djerassi教授研究组进修。主要从事甾体药物合成研究和海洋生物甾醇的化学研究。主持我国1号口服避孕药研究,在全国推广应用,1977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者奖。主持的紫杉醇注射液项目,1995年获得了紫杉醇注射液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可再生资源紫衫枝叶为原料生产紫杉醇的生产工艺,也是国内第一家获该品种新药证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届

2001--2007

  • 主任 胡国渊

    2001.09~2005.03

      胡国渊介绍:胡国渊,194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挪威 Oslo 大学医学院获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与离子通道有关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和创新药物研究。在国外主要研究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 - termpotentiation )、中枢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及胆碱能受体对海马神经元的调制作用等神经生物学前沿课题。回国后转向创新药物研究,阐明了一系列天然产物和药物对中枢神经元的配体门控性及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的作用,并在虚拟筛选结合电生理记录发现钾通道新型阻滞剂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

  • 主任 丁健

    2005.04~2007.03

    丁健介绍:丁健(1953.02.20- )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领导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体系。近5年,瞄准国际前沿,前瞻布局了“抗肿瘤药物研发-敏感标志物探究-耐药机制探明-联合用药方案制定”四位一体的药物转化研发平台,并从肿瘤蛋白激酶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表观遗传、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新兴抗肿瘤领域。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个候选新药正在中国进行临床研究,6个候选新药在美国、日本开展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针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响应率低、易耐药的困境,大力开展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迄今,围绕自主研发新药,发现了十余个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Hepatology、Nat Commun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4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近30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奖项十余项。


  • 副主任 叶阳

    2001.09~2007.03

      叶阳介绍:叶阳,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于1992年获上海药物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上海药物所任副研究员;2002年至今在上海药物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构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通过与国内外药理学家密切配合,进行中药传统功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致力于阐明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与其传统用途之间的关系,已在中药百部,药食两用植物苦瓜等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第四届

2007--2012

  • 主任 丁健

    2007.04~2012.02

      丁健介绍:丁健(1953.02.20- )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领导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体系。近5年,瞄准国际前沿,前瞻布局了“抗肿瘤药物研发-敏感标志物探究-耐药机制探明-联合用药方案制定”四位一体的药物转化研发平台,并从肿瘤蛋白激酶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表观遗传、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新兴抗肿瘤领域。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个候选新药正在中国进行临床研究,6个候选新药在美国、日本开展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针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响应率低、易耐药的困境,大力开展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迄今,围绕自主研发新药,发现了十余个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Hepatology、Nat Commun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4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近30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奖项十余项。

  • 副主任 冯林音

    2007.04~2012.02

    冯林音介绍:冯林音,1991年原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筛选和靶点确证及药效学评价研究,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确证和机制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表观遗传学调控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上海市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 副主任 南发俊

    2007.04~2012.02

    南发俊介绍:南发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基于新分子实体发现的创新药物研究,围绕天然产物Leucamide A、Scleritodermin A、Bengamide、Largazole 和Pyripyropene A等开展了全合成及类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设计合成工作,多个药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


  • 副主任 陈永宁

    2008.04~2012.02

    陈永宁介绍:陈永宁,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攻读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2008年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第五届

2012--2017

  • 主任  蒋华良

    2012.03~2017.03

    蒋华良简介:蒋华良(1965.01.10-2022.12.23),药物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1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籍贯江苏武进。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系统发展了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理论计算新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工具,获得国际同行和工业界广泛应用。设计高效探针分子,深入阐明和确证了一系列新靶标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功能。针对肺动脉高压、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国内目前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重大疾病,与他人合作进行新药开发研究,数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并实现技术转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 副主任 冯林音

    2012.03~2013.04

      冯林音介绍:冯林音,1991年原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筛选和靶点确证及药效学评价研究,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确证和机制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表观遗传学调控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上海市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 副主任 南发俊

    2012.03~2017.03

      南发俊介绍:南发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基于新分子实体发现的创新药物研究,围绕天然产物Leucamide A、Scleritodermin A、Bengamide、Largazole 和Pyripyropene A等开展了全合成及类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设计合成工作,多个药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

  • 副主任 徐华强

    2012.03~2013.04

    徐华强介绍:徐华强,毕业于清华大学,在1985与1988年分别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于1994年获得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学位,而后两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到2002年,先后在葛兰素威康研究所和美国葛兰素史克任研究员。2002年任美国Van Andel研究所结构科学实验室主任,2007年提升为杰出教授和药物研发中心主任。2010年7月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创建药物靶结构与功能中心,任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核激素受体、肝脏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Met酪氨酸激酶、GPCR和植物激素等的结构和药物研发。截止2023年12月已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其中在CELL, NATURE, SCIENCE主刊论文 38篇,引用次数超过35,000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并获得专利十余项。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9年十大突破之一”、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药学部)”和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2022年度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 。2016年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Hans Neurath奖和“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2019、2021、2022和202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0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21年荣获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22年荣获第二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2022年荣获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一等奖。2022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 副主任 李佳

    2014.06~2017.03

    李佳介绍:李佳,199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于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负责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建立。2003年2月至8月应邀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参与细胞凋亡和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研究。2004年8月至2005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应邀赴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从事糖尿病相关合作研究。李佳研究员在国内系统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治疗糖尿病的多靶标集成、多功能筛选、多层面药效评价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和靶向酶分子家族的多靶标集成筛选平台,已发现数百个新活性化合物,其中12个候选1类新药实现转移转化,8个候选1类新药已经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40项,申请82项。在Chem Soc Rev、Advanced Materials、Nat Commun、Diabetes、Diabetologia、JBC、Chem Sci、Chem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MC、Sci Rep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67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236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2400,总引用超过9900次,h因子为48。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课题、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金委优秀群体、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重点方向性项目以及上海市的重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


第六届

2017--2022

  • 主任 李佳

    2017.04~2022.06

      李佳介绍:李佳,199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于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负责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建立。2003年2月至8月应邀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参与细胞凋亡和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研究。2004年8月至2005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应邀赴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从事糖尿病相关合作研究。李佳研究员在国内系统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治疗糖尿病的多靶标集成、多功能筛选、多层面药效评价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和靶向酶分子家族的多靶标集成筛选平台,已发现数百个新活性化合物,其中12个候选1类新药实现转移转化,8个候选1类新药已经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40项,申请82项。在Chem Soc Rev、Advanced Materials、Nat Commun、Diabetes、Diabetologia、JBC、Chem Sci、Chem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MC、Sci Rep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67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236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2400,总引用超过9900次,h因子为48。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课题、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金委优秀群体、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重点方向性项目以及上海市的重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

  • 副主任 赵强

    2017.04~2022.06

    赵强介绍:赵强,2002年他加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的研究组,并于2007年初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美国Scripps研究所 Ray Stevens研究组任博士后,开始从事膜蛋白结构尤其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2011年,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独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析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一系列重大疾病过程中的GPCR的三维结构,以及隐藏在相关三维结构中的受体-配体识别以及作用信息。


  • 副主任 柳红

    2017.04~2022.06

    柳红介绍:柳红,199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和化学生物学研究。近年来紧扣“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这条主线,构建了“有机合成新方法促进药物发现”新药研究技术体系,主要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进行新药创制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8个候选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其中3个已完成I期进入II期临床研究,其余多个候选化合物进入全面临床前研究。围绕药物分子的优势骨架,系统开展了新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高效的合成方法体系,构建了含有7000个分子的多样性“优势骨架杂环库”。 相关的药物化学和新药基础研究成果在Science、Chemical Reviews、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90余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参与15本专著章节的编写。获得“国家杰青基金”,入选中国化学会首批会士,获得第四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二十一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第十六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其研究团队于2018年获得了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


  • 副主任 杨财广

    2017.04~2022.06

    杨财广介绍:杨财广,研究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1993-1997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7-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展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获博士学位;2002年冬到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08年春入职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开展“蛋白质功能化学干预”的化学生物学基础研究。针对重要未靶蛋白质,原创发展并充分运用化学探针,实现从分子、细胞、动物等多层面描述活性小分子干预这些蛋白质功能的表型和作用模式,促进未靶蛋白质的成药性确证研究。已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Nat Commun、PNAS、JACS等,获得授权专利10余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突出贡献奖。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现任RSC Chemical Biology副主编等。


  • 副主任 李川

    2017.04~2022.06

    李川介绍:李川,1986-1990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5-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任科研与新药推进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