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学院 联系我们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活动
“药物发现阶段的成药性评价和结构修饰策略”研讨会在药物所举行
发表日期: 2017-11-21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4日至5日,由上海药物所施维雅联合实验室和科研与新药推进处联合组织的“药物发现阶段的成药性评价和结构修饰策略”研讨会在承嘏厅举行。研讨会由上海药物所副所长叶阳主持,药代中心主任钟大放研究员介绍培训专家及课程,朱明社、赵志扬、杨晓青博士应邀作会议报告。

  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工作二十余年的朱明社博士,近年来一直担任国内制药公司科学顾问,他以数据提纲挈领地对比了中、美药物研发过程中在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DMPK)研究方面存在的差距。他提出,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中国的新药研发必将与国际接轨,改善新药候选物的DMPK性质和提供完整DMPK数据将越发重要。

  曾在辉瑞、葛兰素史克、安进等大型制药公司从事药物研发二十余年的赵志扬博士,以其在先导化合物DMPK性质的筛选、研发过程中关键节点的决策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从一个化学家的视角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讲解了新药研发中至关重要的DMPK性质,以及如何进行化合物结构改造来优化DMPK性质从而加强候选化合物的成药性。

  Incyte公司DMPK和临床药理学主任杨晓青博士以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发现早期和后期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和说明。在介绍基本概念后,他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了药物研发早期如何加强先导化合物的成药性、研发后期如何预测人体的PK和剂量,并介绍了PK和PK/PD在新药研发中应用成功的例子。

  会上,与会人员积极提问,就新药研发中药物代谢的研究与嘉宾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药物代谢贯穿药物研究的整个过程,早期考虑其药代性质将有利于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最佳疗效。通过此次研讨会,科研人员既对早期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学习,也对化学、药理、药代各学科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是药物所对外开放交流的有益尝试。

  研讨会共吸引了药物所30余位课题组长出席,来自53个课题组的百余名药物所科研骨干、研究生,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部分师生参加会议。

叶阳副所长主持会议

钟大放研究员介绍培训专家及课程

朱明社博士受邀作会议报告

赵志扬博士受邀作会议报告

杨晓青博士受邀作会议报告

会议现场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供稿部门:施维雅联合实验室、科研与新药推进处;供稿人:林莉萍、胡迎春、杨楠、李剑峰)

评 论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