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动态 WORK DYNAMIC +
院士专家 ACADEMICIAN EXPERTS +
-
赵承嘏
赵承嘏(1885.12.11—1966.08.06)化学家,江苏江阴人。少年应举为秀才、廪生,后改从新学。1906年录取官费留英,1912中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高怡生
高怡生(1910.08.30—1992.05.30)化学家。江苏南京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邹 冈
邹 冈(1932.01—1999.02.24)神经药理学家,上海人。1954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1年于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嵇汝运
嵇汝运(1918.04.24—2010.05.15)化学家,上海松江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
谢毓元
谢毓元(1924.04.19—2021.03.27)化学家,江苏苏州人。194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池志强
池志强(1924.11.16-2020.01.07)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陈凯先
陈凯先(1945.8.28-)药物化学家,原籍江苏南京,生于重庆。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和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中...金国章
金国章(1927.06.06-2019.01.29)药理学家。1927年生于浙江永康。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系统研究中药延胡... -
唐希灿
唐希灿,药理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
从事中草药科学整理,成功开发了5个新药。他和他的团队首先报道了草药蛇足石杉中活性...丁健
丁健(1953.02.20- )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曾任中科院上海药...岳建民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在该校获...蒋华良
蒋华良(1965.01.10-2022.12.23),药物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1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籍贯江苏武进。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
人才招聘 +
人才概况
上海药物所现有职工1200 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0余人。现拥有课题组111个。 作为中科院分类改革首批试点创新研究院的单位之一,通过“补学科、调结构、谋发展”人才发展三步走战略,以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等重大任务为抓手,创新人才制度建设,开拓引才渠道,创建人才示范基地,努力建成我国新药研发的人才高地。
研究组长 +
-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件 - 陈东英 研究员 1.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
2.复杂基质微量/痕量杂质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学的研究
3.药物理化特性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dychen@simm.ac.cn - 陈浩 研究员 1. 有机小分子诊疗药物研发 (荧光,PET-CT/SPECT-CT等,药物化学)2. 分子影像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药理学)3. 近红外二区新型成像系统,软件算法开发(仪器设备)实验室网址:www.chenhaolab.com研究方向简略介绍:https://www.chenhaolab.com/research/haoc@simm.ac.cn - 陈凯先 研究员 药物构效关系研究、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论计算和分子模拟研究 kxchen@simm.ac.cn - 陈士羽 研究员 多用途双环肽类抗体药物开发、抗肿瘤抗体药物开发、抗病毒抗体开发、免疫治疗抗体药物开发等。
chenshiyu@simm.ac.cn - 陈铁根 研究员 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基础研究、新药发现。(1)发展新型有机合成方法学;(2)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并对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进行修饰、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开发药物先导化合物和药物候选化合物;(3)设计新型药物分子(新骨架、新机制)。chentiegen@simm.ac.cn - 陈小华 研究员 药物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目前课题组主要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稳态调控研究,结合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化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和多种新兴技术,开展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和靶标确证研究、基于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的创新药物研发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发展蛋白质交联新技术,开展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及蛋白质药物修饰新技术研究;2) 开展泛素介导的靶向蛋白降解研究,开发高效的靶向蛋白降解剂;3)开展蛋白质稳态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4) 生物活性为导向的结构多样性分子的高效合成及其筛选技术发展。xhchen@simm.ac.cn - 陈笑艳 研究员 药物代谢新途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基于代谢/转运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肝毒性机制研究;疾病状态对药物代谢、转运影响的机制研究;创新药物ADME评价。xychen@simm.ac.cn - 陈奕 研究员 表观遗传抗肿瘤药物研发及相关基础研究;贴近临床的肿瘤模型构建应用 ychen@simm.ac.cn - 程震 研究员 1. 分子影像及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2. 放射性药物研究3. 纳米医学zcheng@simm.ac.cn - 戴辉雄 研究员 主要从事C-H键和C-C键活化官能团化以及高通量药物合成;研究开发新型的官能团转化方法,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结构修饰,从而发展出高效的先导化合物的优化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新药研发。 hxdai@simm.ac.cn -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电子邮件 - 吴蓓丽 研究员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GPCR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解析;2、GPCR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3、基于GPCR结构的药物设计与研发beiliwu@simm.ac.cn - 李亚平 研究员 1. 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转移与克服肿瘤耐药2. 核酸药物非病毒载体及导入系统3. 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开发ypli@simm.ac.cn - 罗成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设计和药物化学生物学。运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包括重大疾病原创靶标、新机制的创新药物及重大功能分子的作用靶标发现及机理研究。具体方向如下:
(1)重大疾病原创靶标的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作用机制;
(2)重要天然产物的靶标发现、确证和创新药物发现;
(3)基于翻译后修饰的动态调控与化学干预
(4)重要复合物(体)的动态调控与化学干预
cluo@simm.ac.cn - 高召兵 研究员 离子通道药理学:围绕与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有关的离子通道为中心,建立离子通道药物研发平台,推进离子通道新机制、新功能研究,发现新型离子通道,发展新型调制剂,开发靶向离子通道的抗癫痫新药。 - 缪泽鸿 研究员 肿瘤药理学;主要围绕肿瘤DNA修复与协同致死、表观遗传及泛素调控系统等展开抗肿瘤新药研发及抗肿瘤作用与机制、耐药机制、靶点发现与生物标志物发现研究,并依据学科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基础性研究围绕抗肿瘤新药研发过程展开,力图充分揭示自主研发新药、新化合物在作用、机制、耐药及其预测与防控、疗效预测、患者选择、联合用药等各个方面的性质与特点,服务于推动新药的研发进程和未来临床患者用药获益的最大化。
1.DNA修复与协同致死:DNA修复功能异常引起的遗传不稳定性,是导致多种肿瘤发生和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机制。协同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是指两个不致死的非等位基因同时突变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当一个突变基因与肿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时,靶向其对应的协同致死基因(或其产物)将产生高选择性抗肿瘤效应。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1, PARP1]是重要的DNA修复因子;在BRCA1/2突变肿瘤细胞,抑制PARP1产生协同致死效应。PARP1抑制剂成为首个成功开发的协同致死类新型抗肿瘤药物代表。我们自主研发的两种PARP1抑制剂盐酸美呋哌瑞和希明哌瑞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协同致死基因对正在不断被发现,并且向表观遗传等方向加速拓展,成为抗肿瘤靶点的新源泉。我们正在积极开展基于新的协同致死基因对的新药研发与研究工作。
2.表观遗传:是一种不改变DNA核苷酸序列,实现可遗传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包含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RNA编辑(RNA editing)等丰富的调控机制。表观遗传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有多种相关药物上市用于肿瘤治疗。溴结构域和额外末端结构域 (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 BET)蛋白与组蛋白乙酰化密切相关,人类至少46个蛋白包含总计61个溴结构域,广泛参与调控涉及DNA修复、免疫、代谢、信号转导等的基因表达,成为受到密切关注的抗肿瘤靶点群。我们研发的一个全新结构的BET抑制剂 HJP-178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并发现BET抑制剂与多种其他新靶点抗肿瘤药物存在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相关工作在持续推进。
3.泛素调控系统:泛素与泛素样(ubiquitin and ubiquitin-like;Ub/Ubl)系统属于蛋白翻译后修饰系统,修饰目标蛋白,调控其功能及活性,并且作为蛋白降解标志,引导其通过蛋白酶体降解,成为蛋白循环更新的关键。Ub/Ubl由激活酶E1 (包括泛素激活酶 UAE、NEDD8激活酶NAE 及SUMO激活酶SAE)、结合酶E2、连接酶E3、去泛素酶DUBs以及蛋白酶体等组成。Ub/Ubl系统组成复杂,蛋白(包括酶类)成员众多(>600个)。已发现部分成员酶类在肿瘤发生、演进、耐药与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部分酶类在肿瘤中的表达、活性等与正常组织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特点共同构成针对Ub/Ubl系统发展选择性抗肿瘤药物的基础。目前,我们研发的一个NAE抑制剂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并正在开展针对其他泛素调控靶点的新药发现研究工作;相关机制研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zhmiao@simm.ac.cn - 叶阳 研究员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构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通过与国内外药理学家密切配合,进行中药传统功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致力于阐明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与其传统用途之间的关系,已在中药百部,药食两用植物苦瓜等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yye@sim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