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十五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 唐希灿

    学术委员会 - 顾问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1985年入选国家外经贸考察代表团,访问考察匈牙利的药物研究与开发;
    1987年-1991年先后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及芝加哥洛约勒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
    1988年获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2000年入选上海市劳动模范;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任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
    2004-至2014年任上海药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 岳建民

    学术委员会 - 主任

    岳建民,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彬县,籍贯陕西彬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和1990年在该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对15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800多个新天然化合物,包括大量新骨架类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对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多个药物先导和药物候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耿美玉

    学术委员会 - 副主任

    耿美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973”计划“糖化学糖生物学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抗阿尔茨海默病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研究,领衔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正在临床III期研究,3个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系统阐明了数十个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药物的新作用机制,发现了数个疗效预测与疗效监控生物标志物。在TiPS、J Nat Cancer Inst、Cancer Res、Intl J Cancer、Oncotarget、Mol Pharmacol、J Biol Chem、J Med Chem等SCI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第五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等多项奖励。2009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3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 柳 红

    学术委员会 - 副主任

    199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和化学生物学研究。近年来紧扣“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这条主线,构建了“有机合成新方法促进药物发现”新药研究技术体系,主要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进行新药创制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其中4个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件,4个化合物正在进行临床申报,其余多个候选化合物进入全面临床前研究。围绕药物分子的优势骨架,系统开展了新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高效的合成方法体系,构建了含有6000个分子的多样性“优势骨架杂环库”。其中在Science、Chemical Review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论文370余篇。申请专利2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证书53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参与12本专著的编写。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度上海药学科技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其团队于2018年获得了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丁 侃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丁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中药中多糖的结构与功能,构效关系,多糖的靶向性及其作用机理,细胞膜蛋白聚糖及其相关酶的功能机制以及糖类创新药物研究。主持86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BR计划择优资助等28项课题,此外还参与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9项课题。作为主编已出版多糖专著《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参编完成《高等药物化学》、《糖生物工程》和《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三个章节。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成果已获得国家国际专利授权共64项(国际PCT专利2项,一项美国、欧洲和日本专利)。


  • 丁 健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丁健(1953.02.20- )肿瘤药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9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生命与健康专门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重点围绕抗肿瘤新靶向分子发现、新作用机制探明、新生物标志物确证这一系统研究目标,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抗肿瘤新药研发创制方面,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个候选新药在国内外处于临床I-III期临床研究,2个新药正在申报临床,另外有一批候选药物正在进行系统临床前研究。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其中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0余项。在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系统阐明了一系列抗肿瘤化合物或候选新药的作用机制,发现了数个重要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发表SCI学术杂志270多篇论文,他引57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叶 阳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于1992年获上海药物所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上海药物所任副研究员;2002年至今在上海药物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杨玉社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杨玉社博士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抗菌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抗凝血药物以及药物合成新工艺、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药物研究经验。2009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氟喹诺酮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新药重点课题,2个1.1类新药转让给企业开发。在J.Med.Chem., J.Org.Chem., Bioorg.Med. Chem. Lett., Eur.J. Med.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62篇,申请国内、国际专利45项,授权20余项,其中多项专利转让给国内大型企业实施。新药产业化取得重大成绩,获得国家1.1类新药证书2个,二类新药证书8个。

  • 杨财广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1993-199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97-2002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姜标教授开展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获博士学位。2002年到芝加哥大学化学系Philip E. Eaton教授小组从事有机合成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04年起在Chuan He教授实验室开展DNA损伤修复机制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08年入职上海药物研究所组建化学生物学研究团队,任研究员、课题组长。

  • 李亚平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李亚平,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组长,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杰青,973首席科学家。在抗癌药物靶向输送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设计、构建了多种用于抗肿瘤转移或降低肿瘤耐药性,提高化疗药物疗效或降低其毒副作用的新型纳米输送系统,以及提高核酸药物转染效率的新型非病毒载体,并对其特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采用制剂技术提高了一批难溶性药物和侯选药物的溶解度与口服吸收等; 迄今在Nat Med, Adv Mater, ACS Nano, Adv Drug Deliv Rev, Adv Funct Mater, Nanotoxicology,Small, Biomaterials, Nanomedicine NBM, J Control Release, Mol Pharmaceut, Biomacromolecule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在新药研究方面, 已获得新药证书9 项,临床批件5项(创新药物临床批件4项), 已报 SFDA 的新药3 项;申请专利50余项(授权20项)。

  • 李 佳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李佳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于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负责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建立。2003年2月至8月应邀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参与细胞凋亡和新生血管生成相关研究。2004年8月至2005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应邀赴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从事糖尿病相关合作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佳研究员在国内系统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治疗糖尿病的多靶标集成、多功能筛选、多层面药效评价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和靶向酶分子家族的多靶标集成筛选平台,已发现数百个新活性化合物,有15个候选新药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其中6个候选1类新药实现转移转化,两个候选1类新药已经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65项,申请66项。在Chem Soc Rev、Advanced Materials、Nat Commun、Diabetes、Diabetologia、JBC、Chem Sci、Chem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MC、Sci Rep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38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171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200,总引用超过5100次,h因子为35。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973课题、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基金委优秀群体、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和中科院先导专项、重点方向性项目以及上海市的重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

  • 陈凯先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陈凯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他长期致力于药物构效关系和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结构预测的研究,并与其研究团队一起提出和改进了多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分子疏水作用力场和药物构像研究的方法、药效基团搜寻方法、利用计算机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模拟筛选的方法等,并应用于多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和理论研究。他积极开展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其中一些药物设计研究工作得到验证,发现了多种有望发展成新药的化合物。这些创新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良好评价。

    他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重大专项、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并两次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内外多项奖励,包括法国生物物理化学奖尼纳?舒可伦奖、何梁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巿科技精英”荣誉等 。他还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的制定,对我国药物研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 陈笑艳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陈笑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代谢研究中心,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药物代谢和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质谱的代谢产物快速鉴定”和“基于串联质谱的药物及代谢产物药动学评价”的技术体系,为药物代谢和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持。率先在我国开展了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药物代谢机制研究,提出病人的机体状态(如氧化、炎症、肝功能不全)、竞争性代谢途径(II相结合去毒途径)、同服药物等会影响代谢活化水平,导致病人临床不良反应的差异。围绕我国创新药物,构建了体内外吸收、代谢研究模型,发现了一些新的代谢途径,阐明了代谢过程的化学和生物学机制。负责或参与完成临床前和临床ADME研究的创新药物中,已有6种批准上市,50多种批准临床试验,5种在美国获批临床试验,提高了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质量。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140篇,被引用1500多次;参编专著3部。近年来主持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及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

  • 果德安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果德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家药典天然药物专委会主任委员、美国药典东亚专家委员会主席和欧洲药典委员等职;任 World J Trad Chin Med, Phytochemistry 等18个国际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主要从事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国内外奖项。发表SCI论文540余篇,被SCI引用16,000余次。
     
  • 罗成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罗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药物设计和化学生物学。主要发展多学科交叉技术,针对重大疾病相关通路/靶标,开展基于药物化学生物学的靶标新功能发现、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发现了多个重要天然产物或内源代谢物的作用靶标,揭示了多个重要药物靶标的调控机制;发现包括铜转运蛋白抑制剂DC-AC50、难靶蛋白RhoA抑制剂DC-Rhoin、LC3抑制剂DC-LC3in-D5等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三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前评价。研究结果在Nature、Cancer Cell、Nature Chem、Nature Comm、JACS、PNAS、Nucleic Acid ResJ Med Chem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00篇,总影响因子(IF)约1600,H因子44,论著被引用>8400余次。申请专利56项(美国专利1项、PCT 10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五项成果已经完成转化);主持“863”课题、基金委重点项目、杰青等项目10余项。已经培养研究生50余名,部分研究生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部分已经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获独立PI工作。

  • 周兵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周兵,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基于新靶标的创新药物发现以及成药性优化研究。迄今为止,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ancer Res.; J. Med. Chem.; Acta Pharm. Sin. B; ACS Catal.; Chem. Commu.等国际学术期刊共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共10余篇,总引次数超过4000次。作为核心发明人申请了10余项国际专利,20余项国内专利,多项专利实现了转化。其中两项BRD4小分子抑制剂的专利已经转让给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edivation,首付款为1200万美金;而多项小分子蛋白降解剂专利已经成功许可给美国Oncopia Therapeutics, LLC。先后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

  • 周虎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周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研究方向为基于质谱的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1)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质谱方法学研究;2)转化蛋白质组学研究;3)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寻找药物小分子的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2001年于南开大学获生物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2年在渥太华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担任质谱实验室主管。2012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和课题组长。在Cell、Theranostics、Ebiomedicine、Anal Chem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60余篇),总影响因子>700,他引2068次,h指数33;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11篇,通信或共同通信作者论文26篇。

  • 郑明月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郑明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和信息学院兼职导师。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药物设计技术开发,包括生物医疗大数据挖掘方法、人工智能精准药物设计、新靶标以及新候选药物的发现等。研究兴趣包括药物设计与发现、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化学信息学和计算化学、生物信息学。在Immunity、Trends Pharmacol Sci、NAR、J Med Ch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项。研究团队在“多靶点药物设计”Dream Challenge算法挑战赛获得冠军,在化学结构图像到文本的“分子翻译”Kaggle算法挑战赛中获得冠军;“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药物设计前沿技术”入选了中国科协发布的 2020 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 赵 强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赵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析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一系列重大疾病过程中的GPCR的三维结构,以及隐藏在相关三维结构中的受体-配体识别以及作用信息。2002年他加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的研究组,并于2007年初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美国Scripps研究所 Ray Stevens研究组任博士后,开始从事膜蛋白结构尤其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2011年,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独立科研工作。

  • 段文虎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段文虎,198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先后在美国伦塞勒工学院、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30多项,其中已授权11项。已获候选新药2个,其中一个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专业:药物化学

  • 徐华强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徐华强,毕业于清华大学,在1985与1988年分别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于1994年获得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学位,而后两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到2002年,先后在葛兰素威康研究所和美国葛兰素史克任研究员。2002年任美国Van Andel研究所结构科学实验室主任,2007年提升为杰出教授和药物研发中心主任。2010年7月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创建药物靶结构与功能中心,任中心主任。2012年8月筹建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2013年4月批复成立,任实验室主任。2019年全职回到中国。

  • 高召兵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高召兵,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于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展天然产物对离子通道调制的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旋即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开展离子通道新型调制剂的发现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2010年回国工作以来,主要开展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和药物发现。

  • 黄河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黄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聚焦蛋白质新型翻译后修饰研究,一方面发现蛋白新型翻译后修饰及其关键调控因子,并结合临床资源和数据揭示其在疾病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鉴定代谢调节活性天然产物分子的作用靶标,阐释其通过翻译后修饰介导表型的新机制。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发现蛋白新型修饰,揭示蛋白新型修饰调控机制,探索蛋白新型修饰临床转化,阐明药物作用新靶标、新机制。发表SCI论文68篇,获得美国授权专利5项。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Cell Metab、Nat Metab、Mol Cell、Cell Res、Cell Discov、Sci Adv、Nat Comm、J Am Chem Soc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1篇。论文总影响因子848.9,被引用7500余次,H指数39。


  • 黄敏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黄敏,200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研究工作重点聚焦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代谢重塑特征,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合作研发2个抗肿瘤新药获美国FDA和中国NMPA批准开展临床研究,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4项。迄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作为通讯(含共同)作者,在Cancer Cell、Mol Cell、Nat Commun、Cell Res、Cancer Res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 黄蔚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黄蔚,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2010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研究助理,2010-2012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任助理教授。2012年受聘于上海药物所,担任课题组长。长期从事糖类药物研究,在糖化学和糖生物学交叉领域,发展新的糖类药物设计技术,在糖基化优化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基于糖链定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抗耐药菌的糖肽抗生素、糖苷类小分子抗肿瘤药物、靶向受体糖基化干预策略等项目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相应的药物候选分子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成果在Nat.Chem. Biol., Nat. Protoco.,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J. Med. Chem.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近5年引用数大于2500次,H-index为28。


  • 程震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程震,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主任、课题组长、研究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肿瘤分子影像化学实验室主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克莱瑞-斯坦福癌症早期检测研究中心、斯坦福癌症研究所、放射科及BioX中心副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分子影像、多模态分子探针、放射性诊疗药物的研制和开发。至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H因子75 (Google Scholar),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多次被邀请在本专业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分会主席等、以及交流研究论文摘要多篇。应邀为多个国际基金,大学或研究机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防部、美国能源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科研基金会、法国国家研究机构等作为评审专家评选基金申请。同时担任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副主编, Frontiers in Biomedical Physics 副主编,多个专业期刊如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Bioconjugate Chemistry、Amino Acid编委及特邀总编,一百多个专业期刊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JACS,Cancer Research, JNM等的审稿人、多个国际会议摘要评选人和墙报、口头报告得奖评选人。2009年成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图像引导给药白皮书工作组成员,2012-2014年任美国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放射性药物委员会董事会董事,2015-2017担任中美核医学会与分子影像学会主席。


  • 谢 欣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谢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两任973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及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 谭敏佳

    学术委员会 - 委员

    谭敏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2008 年获得上海药物所博士学位,并于2008 年至201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工作围绕基于蛋白组学技术的蛋白修饰调控和药物精准干预开展研究。发现了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表观遗传和细胞代谢调控中的新机制,揭示了靶向干预蛋白修饰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为相关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的机理和精准治疗新策略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总引用率1.3万余次,其中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Cell (2018, 2020)、Cell Metab (2021)、 Mol Cell (2021, 2022)、Nat Chem (2023)、Sci Transl Med (2024)、Nat Commun (2018, 2024)、J Am Chem Soc (2023)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研究工作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基础研究类)、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学者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等荣誉。


科研与新药推进处负责联系学术委员会,聘任李剑峰(女)为学术委员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