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我国70年前引领抗疟研究
本报讯(记者 徐瑞哲)昨天正值我国现代药物研究开拓者、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赵承嘏130岁诞辰,学界研讨发现,他领导中国科学家最早在大约70年前引领国际抗疟疾研究,可谓2015青蒿素诺奖成果的“前传”。
今年是中科院学部成立60周年,而赵承嘏与华罗庚、钱三强、庄长恭等,是中科院1952年评定的全国首批8名特级研究员。赵承嘏1911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科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与导师共同署名,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志。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研究认为,这篇13页的长文可能是中国学者在西方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首批学术论文之一。后来,他也成为我国近代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
抗战胜利后,赵承嘏带领助手、后来成为院士的高怡生等人,与药理学家张昌绍、陈克恢等人合作,继续研究中草药常山的抗疟疾有效成分。他们从常山中分离到三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异构体,并发现常山丙碱的抗疟作用,达到来源于金鸡纳树的西方天然产物“奎宁”148倍。这项研究成为20世纪40年代世界常山抗疟研究中的一个高峰。赵承嘏等人关于常山碱化学研究的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张昌绍等药理学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和《科学》。
常山抗疟作用课题告一段落后,赵承嘏建议高怡生前往英国留学,主攻有机合成。1948年,高怡生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师从与赵承嘏同出曼彻斯特大学师门的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鲁滨逊,进行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也成为新中国这一研究领域的开路人之一。
作为赵承嘏晚年带教的学生,上海药物所谢毓元院士认为,赵承嘏是我国从中草药中发展新药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从各种中草药中提取很多有效成分的单体结晶,并发展为新药。他与国内外药理学家合作,探明许多成分的活性,其中一些已发展成新药,如今仍在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