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让青蒿素“在非洲,为非洲”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将助埃塞俄比亚建立抗疟药生产完整产业链

  让青蒿素“在非洲,为非洲”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最近,叶阳很忙。这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副所长,正忙着联系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设计专家,他要组织起草在非洲建造一个复方蒿甲醚GMP生产车间的项目建议书。这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任艾米亚斯·达格纳教授提出的一个愿望:希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能帮助埃塞俄比亚规划设计抗疟药物复方蒿甲醚的制剂车间,此前达格纳已经将黄花蒿优良品种在非洲引种成功。如今,中科院已将此计划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进行先期支持。

  精进几十年,掌握全套生产工艺

  提到青蒿素,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第一发现人屠呦呦。然而,从发现到成药,青蒿素走过了漫长道路,无数优秀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努力。而通过全国大协作对青蒿素进行系统的化学改造,并最终获得可以成药的蒿甲醚,则是上海药物所的贡献。

  叶阳说,最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广的配方,是药物所的蒿甲醚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本芴醇组成的复方制剂。这两个“抗疟双雄”前者起效迅速但复燃率较高,后者起效慢却复燃率极低,两者配合,既可迅速抑制体内肆虐的疟原虫,又可有效降低其复燃率。

  叶阳告诉记者,通过长期而系统的研究,我国掌握了从青蒿种植,青蒿素提取、纯化,到蒿甲醚衍生化,再到复方蒿甲醚生产的全套工艺,至今还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但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符合国际GMP规范的药品生产车间,最终WHO将复方蒿甲醚的生产订单给了诸如诺华、赛诺菲等国际制药企业,这些制药企业获得了在中国境外的复方蒿甲醚专利使用许可,据此进行复方蒿甲醚在国外的生产。此事也提醒中国政府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GMP生产车间和药厂的重要性。如今,我国符合国际GMP生产规范的药厂已比比皆是。

  疟疾在非洲,药也应该在非洲

  根据WHO的调查统计,非洲是疟疾重灾区,那里流行的是致命的凶险性疟疾。据2013年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占凶险型疟疾发病数的90%。尽管有WHO采购的抗疟药物提供,但非洲不少国家想能自己生产抗疟药。经过长期努力,达格纳成功将黄花蒿引种到了埃塞俄比亚,如今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植物园里已经有了可观的种植面积。

  蒿属植物很特别,品种很多,在全球的分布很广,却不一定每种蒿属植物都能产生青蒿素。“因此,中国一直是提取青蒿素的植物原料黄花蒿的全球最大种植基地,全球90%的黄花蒿源自中国。”叶阳说,试验引种到埃塞俄比亚的黄花蒿中已经测得了0.63%的青蒿素含量,达到了工业化提取制药的含量要求。

  去年,达格纳找到叶阳,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帮助埃塞俄比亚建青蒿素和复方蒿甲醚生产工厂。

  既然患者在非洲,原料黄花蒿也可当地提供,相比于原料中国产、药物欧美造,让青蒿素“在非洲,为非洲”已成为一个更加经济合理的选择。

  “最近,中科院已将这个计划纳入了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叶阳说,从今年开始,他们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已经在为非洲培养药学硕士和博士人才———不仅免学费,还提供生活补贴,资助期限长达3年。他说,通过建立药物生产企业,还将明显带动当地的工业水平与人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