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年轻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新科院士蒋华良寄语青年:不要害怕失败,成功是“拼”出来的

  年轻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编者按

  众所周知,在2017年新增的61名中科院院士中,有10位上海专家的身影,创下近年来人数新高。与此同时在新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也有3名是上海专家。创新路上,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培养年轻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理念?从今天起,《青年报》将走近来自上海的4位新科院士,聆听他们在上海迈向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征程中,对于青年一代的企盼和心声。

  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科院士中,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从江苏武进乡间一个懵懂的少年到中科院院士,蒋华良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求学要坚持,做药要坚持,做人更是要坚持。谈起自己的年龄,他笑说:“我今年已50多岁了,可我还年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就是我的‘五十知天命’。”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当年最喜欢物理学化学完全是“误打误撞”

  当选院士后,原本就低调的蒋华良更加惜墨如金。但是,在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的“新科院士面对面”活动中,他向大学生敞开了心扉,从学术态度到婚姻爱情,蒋院士的幽默风趣,圈粉无数。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蒋华良的求学之路还算一帆风顺。可是,有谁知道,他学化学却属于“误打误撞”。

  “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宣扬的是‘读书无用论’。我的两个姐姐都比我大10多岁,一直教育我要好好读书。”蒋华良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家在宜兴,宜兴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自古崇尚教育,有教授之乡的美誉,出了很多名教授和院士,爱读书的姐姐和表姐对蒋华良的影响很大。

  蒋华良回忆道,粉碎“四人帮”后,一切走上正轨。蒋华良的数学、物理比较好,经常参加数学竞赛,于是被推荐到南京大学。这时,班主任悄悄帮他把志愿改了,把数学改成了化学。改志愿的理由,也颇为有趣:班主任觉得学数学今后顶多当个数学老师,但是学化学的话,化工厂奖金比较高。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理由,却改变了蒋华良的一生。

  “其实我当时对化学一点兴趣也没有,但那时不能换专业,我只能硬着头皮读下去。”蒋华良坦言,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兴趣和学科的平衡点。幸亏有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将化学跟他的数理兴趣“交叉”起来。

  “我一直觉得天才型脑袋的人才能当院士,自己天资一般,成功靠的是坚持。做药失败率很高,不断会有挫折感,要不怕失败,成功后才有成就感。做药的人专业知识要强,不能光懂设计,也要懂医学。”时至今日,蒋华良说非常感谢替自己改志愿的班主任。

  感恩当年遇到好老师如今拿出津贴资助贫困大学生

  在家乡江苏武进高中,蒋华良已然是大家的骄傲。

  蒋华良与高三时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沈烈毅一直保持着联系。在他当选院士的消息公布后,第一时间就给沈烈毅老师发去感谢信息:“万分感谢母校老师的辛勤教育,下个月我回常州时一定来看望各位老师。”沈烈毅说,蒋华良一直心系母校,毕业这么多年,每逢过年过节,他总会收到蒋华良发来的祝福信息。

  蒋华良当年的数学老师周亚瑜在听闻蒋华良入围准院士时,通过微信祝贺他“寒门学子,艰难辛苦,玉汝于成”。当年,蒋华良一个月伙食费4.5元,每天才0.15元,理发基本上是语文老师毛健林承担。蒋华良生活上艰苦朴素,但是为人淳朴,对待老师和同学热心、热情。

  在武进高中70周年校庆时,校长谢建伟见到了蒋华良本人。白色的衬衫、打皱的牛仔裤,乡音未改、待人热忱,拉着老师的手嘘寒问暖。“淳朴真实的品质在这位科学大家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对他从事科研工作始终坚持忠厚善良、谨言慎独不无影响,难怪他对自己的职业要求始终是‘研究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谢建伟说。

  在蒋华良曾经的英语老师尹韵红的记忆中,他并不是死读书,他“花头”很多,玩起来很“起劲”,喜欢打篮球,而且打得不错,但是一旦学习起来,真正是“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是练写字也绝不打折扣,所以他的一手字也相当出色。

  周亚瑜老师则认为,蒋华良很勤奋,但更是执着,常常为了解出一道题目思考很久,一旦找到突破就能深刻领悟、触类旁通;蒋华良高一物理老师黄仁澜更是盛赞他学习上的“倔劲”与“专注”,说他写字总是保证工整、解题一定要求规范、不懂定会多问……这就是老师心目中,优秀学生的学习品质。

  而好老师的言行,亦影响着蒋华良,不断鞭策他,成为一个好老师。

  担任药物所副所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生物信息组专家的时候,蒋华良曾受聘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院长一职。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周岁的生日庆祝大会上,15位学生拿到了院长蒋华良的岗位津贴。学生们激动地说:“院长把岗位津贴给了我们”,“拿着用老师津贴设立的奖学金,我很感动,我会更加发奋努力,不辜负蒋老师的深情厚意……”原来,按规定学校为蒋华良申请了院长岗位津贴。但是几年来,他不但没领一分钱的工资,还拒绝领取学校按规定给他的每年6万元特殊岗位津贴。争执不下,蒋华良就决定把6万元的津贴拿出来,作为基金奖给家境贫寒、学习优秀的大学生。

  寄语青年

  成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拼”来的

  从小学到高中,从本科的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量子专业研究生,再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师从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进行药物研究,“勤奋”二字始终伴随着蒋华良。

  1995 年,在药物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蒋华良留在了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等职。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 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专家组成员,兼任国际药学杂志Journal Medicinal Chemistry亚洲编辑以及ChemMedChem等5个国际杂志的编委……

  这一切成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蒋华良“拼”来的。

  1993年,药物所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安装后,为了延长工作时间,蒋华良索性晚上睡在实验室。这一睡就是5年,直到1997年底他的爱人从常州调到上海。攻读博士期间,蒋华良没有节假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博士毕业时,蒋华良发表了10余篇论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

  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SARS。在这紧要关头,蒋华良领导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全面投入到寻找抗SARS药物的研究中。从4月20日到6月10日,蒋华良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带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进行抗SARS药物研究。为了获得抗SARS药物研究的样品,蒋华良与同事沈旭一起在12小时内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为了较快获得SARS重要蛋白质,蒋华良、沈旭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三昼夜……

  如今,工夫不负有心人。蒋华良目前已申请了135项专利,获得授权专利68项,并有5项成果转让。蒋华良认为,制药人首先要有一个“胸怀”。要做“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既要“吃得起”,又要“好”,必然得从源头上做起。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因为那时的人寿命比较短。现在,医学发达了,五十知天命要改一改,七八十岁才知天命。”蒋华良笑着告诉大学生:“我也是五十岁了,但我还不知道天命是什么。我还要努力,我还年轻,义无反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就是我的‘五十知天命’。”

  【蒋华良简介】

  药物科学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系统发展了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理论计算新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工具,获得国际同行和工业界广泛应用。设计高效探针分子,深入阐明和确证了一系列新靶标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功能。针对肺动脉高压、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国内目前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重大疾病,与他人合作进行新药开发研究,数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并实现技术转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