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陈凯先:心怀国家的高远情怀

  本报讯 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上海中医大校长,现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曾获法国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尼纳·舒可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863"计划个人突出贡献奖等科技奖励;获得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称号……这是公众眼中的陈凯先。

  虚怀若谷的谦逊,高瞻远瞩的睿智,心怀国家的高远,外表儒雅谦逊,内心果断坚韧,是老师,也是朋友,是科学界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这是同事眼中的陈凯先。

  学成回国是再自然不过的想法 

  出生于1945年的陈凯先院士,今年已经70岁了,他的名字就颇具爱国情怀:父亲为庆祝抗战凯旋为其取名为“凯先”。1962年秋天,17岁的陈凯先以优异成绩如愿被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录取,但没想到被分到了该系的放射化学专业,从此“误打误撞”进入化学领域。

  1978年,国家开始恢复中断了12年之久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这一年,陈凯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为药物学家嵇汝运在1978年后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1982年硕士毕业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85年春天,他被选中公派赴法国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当陈凯先结束在法国的预定研究工作之后,B. Pullman教授诚挚地邀请他继续留下来工作,但陈凯先婉言谢绝了:“学成回国是我再自然不过的想法。”

  把药物创新建设作为重要支柱 

  从进入上海药物所开始,陈凯先和他所在的课题组就在嵇汝运先生的指导和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

  1993年,陈凯先在担任了5年合成研究室主任之后,被任命为上海药物所副所长,3年后又接任所长。“药物所必须把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研究所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在全国率先规划和实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陈凯先告诉青年报记者。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而建。陈凯先担任所长后,和所领导班子一起集中全所力量,从队伍建设、科研组织、仪器装备等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组织实验室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使得实验室在科研水平、人员结构、科研经费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领先研究领域,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中心。在先后几届领导班子的持续努力下,该实验室已连续3次位列优秀重点实验室行列。

  新药筛选是我国创新药物研究突出的薄弱环节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陈凯先和所领导班子组织力量,积极向科技部申报建立“国家新药筛选中心”。1997年5月,上海药物所成功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被遴选为我国首个“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成为张江园区开发早期第一个进入园区的国家级科研中心。

  药物所东迁张江“第四次创业” 

  1996年,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等部委决定共建“张江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1998年年中,为了推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的紧密合作和张江园区的发展,双方领导开始酝酿上海药物所东迁张江园区的重大举措。

  陈凯先带领所领导班子反复研讨,明确了研究所一定要置身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和核心,最终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东迁张江,去进行药物所历史上的“第四次创业”。

  1999年9月,上海药物所领导班子果断地做出了整所搬迁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决定。2003年3月,上海药物所正式搬迁张江。全所面貌一新,条件大为改善,科研工作、人才引进和国内外合作研究更加有序、有力地展开。

  12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上海药物所东迁张江这一重大举措对加快张江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加强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的紧密合作,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原载于《青年报》2015-06-16 第4版 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