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探索未知领域更需“创新”引路---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王逸平

   病痛折磨之下,患者最渴望的就是药到病除。在张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内,王逸平和他的同事们默默在此耕耘。拿他的话说,“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做出新药、好药而努力奋斗,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正是秉承着这一信念,近30年来,王逸平所在的研究组着力研制新药,先后研究出了包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抗心律失常的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等。在2007年被评为市劳模后,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研制新药,就是在未知领域中发现那一缕微光。这条路,注定并不平坦,少不了摔倒,更避不开失败。但拓荒总需要创新,对王逸平来说,他和同事们在研制新药的拓荒之路上,以“为民、融合、执着、自强”的“新药精神”为指引,奋勇前行。

  创新引路磨出丹参新药

  2010年时,上海药物所自主研发的现代中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被列入《药品目录》,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来说,这一新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深受欢迎。2011年,丹参多酚酸盐项目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丹参入药,在中国有着千百年历史,然而其有效成分到底为何物,一直是个未知数。上世纪90年代,药物所的研究团队开始了探索。

  王逸平告诉记者,同事宣利江研究员领衔的丹参项目药学组提取到一百多个丹参组分和化合物,他则带领药理组将这些提取物一一排查,历经多年终于挖到“丹参乙酸镁”这个此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宝”,第一次阐明了以它为主要成分的丹参多酚酸盐,才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

  时至今日,科研人员依然记得那种喜出望外的感觉。检测发现,“丹参乙酸镁”这种物质在丹参中含量达到了3%-5%,而一般植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只有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的含量。这意味着,丹参多酚酸盐在新药研发上大有可为。

  1992年,丹参多酚酸盐项目立项,1994年开始进入药理学研究。1996年,研究团队争取到了市科委75万元的项目资助,这笔资金如今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巨额。

  然而,临床前研究完成了,意外也随之而生。把“丹参乙酸镁”作为新药的质量控制标准,从无先例,面对初次上报,药监部门打了问号。

  既然是创新,就得敢于突破常规。为此,药物所领导和相关科研人员为了能尽快推动新药研发进程,积极沟通,多次上门交流,在不断“磨嘴皮子”和相关实验数据支撑的基础上,最终取得了成效。在经过临床大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评价后,2005年他们终于拿到了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2006年开始生产上市。  如今,贴有“上海制造”标签的丹参多酚酸盐,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终于有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这一现代中药把传统丹参制剂疗效从过去的40%至50%提高到70%至80%,而且临床应用安全性大大提高。市场,终于验证了王逸平和其团队辛勤的成果。数据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去年一年销售额就达到45亿元。

  “壮士断腕”并不少见

  在普通人看来,科学家犹如“魔法师”一般,每天在实验室里摆弄,花上几年,一种新药就会横空出世。“其实,新药研发并没有那么简单。”王逸平苦笑着说道。

  他带领的研究组承担过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上海市生物医药发展基金等重大课题,对新药研发有着较好的意识和感觉,可是,这些意识和感觉都是在“丰富”的失败经验上累积成长而来。拿他的话来说,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也是一个高门槛行业,成功属于罕见,失败倒是最为常见。仅在他手上“夭折”的新药,至少有10多个。

  破釜沉舟固然需要毅力,壮士断腕又何尝不要勇气?王逸平告诉记者,曾经在他手上有一个新药研发历时多年,专利都申请了,最后还是搁浅,原因很简单---药效评价不过关。这种宣判,就意味着十几年的心血就此白费。

  “谁不心疼,谁没有压力?”王逸平不无感慨,在药物所团队中,这样的惋惜并不少见。但只有严苛,才能换来每一种新药的安全。在他看来,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容忍失败,才有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新药研发之路。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才有资格品味成功的喜悦。

  把职业当做事业来干

  在同事们看来,王逸平脑子里都是药理相关数据,他每天考虑最多的是如何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他进出最多的地方就是实验室。

  和时间赛跑,与国内外同行争先,王逸平深深知道,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努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医药研发非常重视,药物所的研究组从10多年前的2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70几个。在药物所内,每一幢楼都可称之为“常明楼”,实验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忙研究,这里的灯光在深夜中常常亮着,双休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饭。王逸平说,他在这样的氛围里深受感染,药学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为百姓生命健康带来一丝希望的努力,药物所就是有这样“拼”的氛围。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王逸平谦虚地说,只有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干,才能有所作为。而在药物所内,研发新药不仅需要成功,更需要把这种成功做到一种“极致”。哪怕到现在,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团队仍然在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改良。

(原载于《劳动报》2015-05-02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