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去年一年新药研发转化合同金额接近过去5年总和 上药所成果转化有何“特效药”
本报记者 马亚宁
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科研院所,去年一年的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几乎等于过去5年累计转让成果的总和。井喷式爆发的背后有何“灵丹妙药”?原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作为国家首批试点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20家中央级事业单位之一,切实落实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评价方式、激励机制等变革举措,允许将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归属团队。
2015年1月1日,上海药物所正式启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改革。“一分规划,九分落实”,为全面推进药物创新研究院建设,上海药物所努力克服“小作坊”式单兵作战、科研和产业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等瓶颈问题,在一年时间里,自主部署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制定或修订人事、财务等各类管理制度等30余项,全力推进新药研发,为科技成果松绑,为原创新药上市提速。
上海药物所副所长叶阳告诉记者,为了药物研究能出新药,科研组织结构由原来按照传统学科划分,逐步调整为更加符合新药研发客观规律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技术保障和临床医学等各个中心。每年5000万元连续五年推进新药自主部署项目,集中新药研发优势资源朝“出新药”倾斜。同时,改变药物研发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新药注册进程的全流程分节点项目化管理,有效推进新药研发进程。
就连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也打破以“出论文”为唯一标准,而是围绕“出新药”,将临床批件、新药证书与岗位聘用挂钩。叶阳说,药物所还打破了课题组长“只进不出”惯例,通过定期考核建立课题负责人退出机制。同时,以优厚的待遇面向全球公开选拔人才。为有志创业的研究员提供“半创业”和“全下海”创业路径。
基于层层到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2015年上海药物所5个1.1类化药新药获得临床批件,与恒瑞制药并列化药领域全国第一,成为年度化药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药物研发机构。以抗老年痴呆新药971及抗肿瘤新药AL3810为代表的10个在研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进展顺利。全年共遴选自主部署项目51项,形成“发现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转化一批”的良性发展态势。
2015年,上海药物所共有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超过8亿元,达到前5年成果转化的总额。在中科院“十二五”规划验收专家组评估认为,上海药物所已成为我国药学研究的标杆与“领头羊”,处于国内领跑、国际并行的地位,并有望在老年痴呆创新药物研究等领域领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