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让丸散膏丹获得全球通行证
实验室里的果德安(中)和他的研究团队 本报记者 叶辰亮 摄
本报记者 许琦敏
小传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共有科研人员近百人,以硕士、博士为主,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近20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左右。该团队一直致力于中药标准国际化,并努力通过中草药研制创新药物。
该团队于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心主任果德安先后获得2012年美国国际植物药科学大会首届杰出贡献奖、2013年美国植物药委员会Norman R.Farnsworth卓越研究奖、2015年香港张安德中医院国际贡献奖和2016年美国生药学会Varo Tyler杰出贡献奖等国际奖项。
传统中药讲究君臣佐使,这黑乎乎的丸散膏丹,究竟是否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解释?这曾经是个争论激烈的问题。
要让争论变成掷地有声的定论,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2004年,果德安教授从北京大学来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并于次年组建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十几年间,他带领团队找到了打开中药成分“黑箱”的方法,为中药成分制定“指纹图谱”,团队成员宣利江研究员还研发出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等“成分明确、质量可控、作用清晰、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创新中药。
自2012年起,丹参、灵芝、三七等9种中国科学家制定的中药标准进入了美国药典,钩藤、桔梗等十几个中药标准进入了欧洲药典或论坛。果德安也成为国际上唯一在中国、美国以及欧洲三个国际主流药典委员会同时任药典委员的学者。
“我们国家在《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目标,正在被一步步踏实地实现。”果德安说。
“指纹图谱”让丸散膏丹成分明确
川贝母、淮山药、藏红花……很多中药的名字都与产地相关,这是为何?因为植物品种、种植地的土壤和气候,都会对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如果不能确切知道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质量自然也无法得到保证。
“药材产地、种植方法的变动,都会引起有效成分的改变。”果德安说,他们曾测过不同产地丹参中总酚酸的含量,高低可相差两倍以上,“因此,中药标准的制定,对中药材产业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那一碗由十几甚至几十种药材熬出的汤药中,往往存在多种有效成分相互作用。借鉴生命科学中的“组学”概念,果德安想出了一个创新方法:用一组或多组化学成分的组合,来识别一种中药材,乃至一种复方中成药。
每种中药药材都有特定的成分组合,就如一套独特的指纹,即使药材被加工得面目全非,一样可以利用化学组分的“指纹”,将其从黑乎乎的丸散膏丹中识别出来。
由此,这个团队摸索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在测定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同时,把药材喂给大鼠等实验动物吃,然后检测哪些成分进入了血液,如何作用于体内分子……利用这套方法找到中药的“指纹图谱”,可使中药产品也如西药一样,质量可控,药效稳定。这项研究使果德安团队获得了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药标准“破冰”欧美药典
用现代科学方法诠释中药,“金标准”是让中药标准被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收录——全球有140多个国家应用美国药品标准,而欧盟37个成员国均执行欧洲药典药品标准。被这两大药典收录,则意味着中药标准获得了近乎全球市场的通行证。有了中药成分分析方法的技术基础,果德安团队开始了中药标准国际化的破冰之旅。
标准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在一个领域的话语权,也是市场的主导权。果德安说,此前中国学者曾提交过积雪草、穿心莲的标准,但因为标准制订理念与起草方式与美国药典差别较大,最终美国药典接纳了由印度专家制定的标准。
应该说,国际标准制定,是一门学问。以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含量限度的制定为例,如果限度太高,那么中国大量丹参都不能作为药材使用,更不能出口。最终,经过各种研讨与谈判,美国药典按照他们提供的大量数据,将这一标准定在了一个较低但合理的范围。丹参标准也成为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制订的、进入美国药典的中药标准。
多年与欧美药典委员会打交道,果德安颇有感触,中国还需要一些外交科学家,除了在实验室奋战,他们通过组织国际会议、与各国科学家交流,消除相互之间的理解障碍并建立信任。这也能帮助中国的中药研究在国际上建立起大国形象。
中药复方变身现代创新药物
“出新药”是中药现代化的终极使命。安全、有效、质量是药品的三个“金标准”,遵此研制出的现代中药,能够得到市场认可。
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是最为抢眼的“明星”。传统丹参制剂有效成分不明,质量难以控制,团队成员宣利江通过长期系统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有效成分。2006年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上市后,迄今累计销售额已超170亿元,惠及千万患者。该药已进入中国医院用药前十行列。宣利江也因此获得了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并于2015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清末古方丹七方、金代古方,都为这个团队提供了灵感,由此研发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丹七通脉片,以及治疗糖尿病的降糖候选新药。目前,丹七通脉片已进入临床IIb试验阶段。
果德安说,让他感动的是,这支团队为了共同的理想凝聚在一起,不离不弃十几年,“如果当时真因不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办法而放弃研究,那今天的成功就没有了。”他最想说的是,希望国家设计更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创新项目的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