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用现代科学“尝”百草寻新药

  岳建民长年坚持不辍,在传统药用植物中探寻科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用现代科学“尝”百草寻新药

岳建民院士在实验室

  ■创新感言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动力,在追求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然有机化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物尽其用,并提高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质量。作为一名科学家,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任凭人生峰回路转,都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我离开和放弃。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本科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一路读到博士毕业;硕士阶段开始接触天然产物研究,“沉迷”至今———“抱歉,我的经历太平淡,实在没什么可说。”浦东张江,下午阳光温煦,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岳建民对记者淡淡一笑。

  实际上,岳建民的团队已是国际天然有机化学领域最具影响的著名小组之一。他有近50个天然分子的研究被该领域评为重要进展,是近十多年来国际研究入选最多者;8项研究被该领域作为“突破性新闻”报道;系列重要分子被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全合成等研究的目标分子,产生了大量后续研究论文,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如此科研人生,怎会“没什么可说”?

  “尝”百草里藏着太多惊喜

  天然产物,就是自然界植物自己产生的各色化学分子。“大自然的神奇远超人类的智慧,在传统药用植物中,总是蕴藏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提到天然产物,岳建民顿时现出温柔和欣喜的神色,仿佛面对自己的儿女,“那些意想不到的新颖结构,往往就是植物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

  常用传统中药高良姜里有种活性物质,不仅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还能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中药土槿皮中的土槿皮乙酸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俗称“四块瓦”的金粟兰属植物分离出的化合物有极强抗疟作用……研究越多,岳建民越觉得中草药是一个宝库,为了从中发现更多宝藏,他上青藏高原采雪莲、进热带雨林寻找当地民间药用植物,收集齐了几乎所有品种的虎皮楠属、楝科、金粟兰科等植物。

  在他的实验室里,不少仪器都是用来“尝”百草的。岳建民说,这些仪器非常灵敏,能探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结构。“一棵植物中,往往有几百种化合物,每种化合物说不定都有一群长相类似的‘亲戚’,要从中挑出结构新颖和最具活性的那个,真不容易!”他说,好在团队成员都很优秀,经常“抱得新颖结构活性化合物归”。

  发现活性化合物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使它活性更强、毒性更低;为了获得大量样品研发药物,往往还要对化合物进行全合成……“从天然产物到临床药物,需要多学科合作,我只是在源头跨出了第一步。”岳建民说,能发现药物先导和药物候选,就很高兴了。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再也不放弃

  虽然自称经历平淡,岳建民其实也曾兜兜转转,努力过出国,也去过企业,不过他最终想透了一件事:他最喜欢的,是实现自己的科研想法。于是,他放弃外企的高薪,来到药物所,继续他的天然产物研究。

  1999年刚到药物所时,没有好的实验仪器设备,也没有得力的助手,岳建民白手起家。他原先的外企上司来看他,发现他在当时艰难的科研条件下,仍然十分热爱自己的研究,感动之下,便给了岳建民一笔数目可观的经费,开展为期三年的合作。“就靠这第一笔经费,我装备了实验室,开始招助手和研究生。第二年我申请到了杰青,终于可以安心做科研了!”岳建民说。

  但是,回望来路,岳建民说:“如果没有这第一笔经费,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找到真正想做的事,就再也离不开了。即使有别的机会,也不会动摇。”

  除了从中草药中不断发现惊喜,每当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引来大批同行关注和跟踪,也让岳建民分外有成就感。

  2012年,一位法国同行发表了一篇有关三尖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综述,涉及抗肿瘤的三尖杉降二萜的生源合成路线,该路线从纯化学的角度看似合情合理,但岳建民却发现其关键中间体不符合生源规则,且无C20原型二萜的支持。

  原来,早在几年前,他就开始关注三尖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同行的文章使他迅速开展研究,用数年时间完成了一系列成体系的重要研究,并得到国际认可。去年,研究结果发表后,法国同行发来贺信:“看来你的生源路线是对的,祝贺漂亮的工作!”

  好老师影响一生科研路

  回首科研道路,岳建民最感激兰州大学化学系的恩师们。“他们犹如默默无闻的园丁,平凡而神圣,以深厚的化学功底、精彩的教学,尽心尽力地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为我的科研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使我们这些兰大化学人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会教课的好老师,有时比会做科研的教授更能影响学生。”

  岳建民最难忘的,是他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陈耀祖先生。他说:“先生从来没什么豪言壮语,可一言一行总有一种启示和力量,让我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天然有机化学。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十几个年头,但他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把握和鉴赏水平对我影响都很深刻。还记得先生给我修改论文时,总是很细致,一边改,一边给我讲其中的道理,科研的品味,还有各种掌故,这些都培养了我日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岳建民给学生改论文时,也继承了这种方式。平时,只要不出差,他总待在实验室,和学生聊聊,及时了解他们碰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给学生信心。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岳建民又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孙汉董院士。“孙老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为我以后的研究工作树立了榜样。”他说,“虽然两位老师的风格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言传身教给了我努力奋进的正能量。”

  岳建民的想法很简单,做喜欢的事,一直坚持下去,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