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研发新药,是他生命的支撑——追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

  春去秋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3号楼五楼尽头那间办公室还挂着“药理学第一研究室王逸平研究员”的名牌,同事、学生走过都会放轻脚步,仿佛王逸平还像从前一样在里头办公……

  今年4月11日,55岁的药理学家王逸平永远倒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茶几上,还留着他应急用的解痉止痛针。

  十年攻关,造福2000多万名患者

  业界公认,“1个新药=筛选10000个先导化合物+10至15年时间”。一辈子能做成一个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这个荣耀,王逸平在他42岁时拿到了。

  他与宣利江研究员率领团队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累计销售额突破250亿元,让2000多万名患者受益,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丹参入药,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但丹参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不为人所知。1994年,读博的宣利江因论文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已是上海药物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王逸平,开始了20多年的科研合作。他们提取到几十种丹参化合物并进行筛选,在做了无数次实验后,王逸平有一次发现丹参乙酸镁的生物活性特别强,他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

  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来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并建立专利工艺,使总多酚酸盐含量近100%,用指纹图谱技术实现对药材、原料药和制剂质量的全面控制。2005年,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2009年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自然·生物技术》评价,该药的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通过对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传统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来开发创新药物。

  亲密合作20多年,宣利江研究员最了解王逸平。“他有着执着的新药梦想、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奉献精神,否则很难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挑战。”宣利江说。

  精益求精,科研上从未停步

  博士生李惠惠说,王逸平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个促使他从临床医生转到药物研发的契机:在医院查房时,一个病危的老大爷紧抓着他的手急切地说:“医生,救救我,我不想死!”因为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王逸平既心酸又无力。

  与同事闲聊中,王逸平曾说:“希望此生可以做成一个世界各地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在丹参多酚酸盐研制过程中,王逸平尝试了许多国家法规没有明确要求的研究:第一次开展多成分的动物和人体药物代谢研究,第一个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平板试验验证疗效,第一次开展3万例的真实世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王逸平的学生和临床研究合作者、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水军还记得,2004年10月,为了获得临床药代数据,经过伦理批准后,王逸平撸起袖子以身试药,他说:“一个好药、一个安全可靠的药,就是你敢用到自己身上!”

  王逸平主持药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已获得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他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评选,要求每人写一句人生信条,王逸平写的是“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同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典礼的演讲中,他这样叮嘱年轻人:“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耐力,还要具备善良和正直的品格,它会让你终身受益……能够坚持‘再战一个回合’的人,是不会被打垮的!”

  如今,他倒下了,但,没有被打垮。

  抵抗病魔,科研是他最好的“药”

  1993年,年仅30岁的王逸平被查出患有克罗恩病——一种人类尚不明机理、无法治愈的免疫系统顽疾。他的体重常年不足百斤,好几次在外出差时突然发病,腹部剧痛、便血虚脱。后来,他出差的背包、办公室的冰箱里,都备着应急解痉止痛针。

  在一本工作手册上,王逸平用科学家的冷静严谨,记录下自2009年以来自己病情发作、用药的情况。扉页上写着:“2009年,对我是个特殊年份。今年初,我的克罗恩病又严重起来,开始影响工作和生活。”185篇日记中,提到疼痛42次、便血6次,头晕、腹泻更多。

  老所长白东鲁曾劝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王逸平却说,到了实验室、课题组,想着药物研发问题,反而能减轻病痛。妻子方洁抱怨他把单位当家,早上7点半就到单位吃早饭,晚上10点多才走,连周末也不休息,他却说:“不是我一个人这样。不信你来看,晚上的药物所有多少窗户都亮着灯!”

  在妻子、同事眼中,王逸平是一位好父亲、好同事。女儿读中学时路远,他买了车每天清晨6点送她去学校,从不间断。同事说,“他讲起女儿眼睛就发亮,带着一个父亲独有的自豪感”。因为忙,女儿留学4年,夫妻俩都没有去看望过,今年5月9日是毕业典礼,王逸平早早就订好了机票,结果,女儿等来的却是父亲的又一次爽约……

  药物所原党委副书记厉骏是少数了解王逸平病情的人之一,“王逸平是一个把为什么要活着想得很明白的人。研发新药、造福人类的执着信念,是他生命的强大支撑。”(本报记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