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中美合作取得“甲旁素受体”新突破助力骨质疏松症靶向治疗

  中美科学家合作取得的成果昨天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在3.0埃(300亿分之一米)尺度下精准解析了1型人源甲状旁腺激素受体与Gs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长效激活状态下的分子动力学机制。这一成果为创制治疗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肿瘤晚期恶病质等疾病的新药奠定了结构生物学基础。

  1型人源甲状旁腺激素受体是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治疗靶点。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资助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和王明伟团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团队、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让-皮埃尔·维拉达伽团队密切合作,先后突破了受体表达量低、蛋白稳定性差、复合物形成难等技术瓶颈,获得了长效配体——长效甲状旁腺激素与1型人源甲状旁腺激素受体、Gs蛋白结合的复合物,并解析了其三维结构。

  王明伟解释说,“配体”是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能与之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称为“受体”。受体能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像锁一样与配体“钥匙”结合在一起,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有一类受体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它们相关的疾病为数众多,约有40%的现代药物以这类受体为靶点。

  这项成果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甲状旁腺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的基因重组类似物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最有效药物,但多肽只能注射,治疗过程很不方便且价格昂贵。“我们的成果,有望催生靶向口服药物。”张岩说。 (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