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用现代方法打开中药的“黑箱”——访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
用现代方法打开中药的“黑箱”——访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
记者 郭翼飞 /摄影 应启跃
提起中医,我们熟知“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而提起中药,很多人也会瞬间联想到一包包草药熬出来的又黑又苦的药汁。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果德安认为,中医药学是国粹,也是一座金矿,而探索中药现代的过程就是要把里面的金子挖出来。
找准痛点突破瓶颈
传统中药学如一只神秘的“黑箱”,它传承了我国中医理论的精髓,博大精深,体系复杂。同时,其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通过千百年来的临床用药实践证明的,但是多数中药也因其质量控制标准缺乏科学性而无法被世界广泛接受。
面对这一困境,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路径。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北京大学引进果德安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次年,中科院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式组建,这支团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出标准、出新药”。
“简单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用现代的思路、技术和方法,让中药有效、安全、质量可控,让中药在国际上取得认可,站得住脚。”果德安说。而要达成这个目标,第一步就是建立中药标准。
2008年,中美在国家层面上签订了药典工作合作备忘录。在与国际药典标准对接的过程中,国内药品标准化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在逐一显现。在果德安看来,国际上植物药标准相对成熟,国际上有140多个国家应用美国药典药品标准,评审过程也相对严格,在方法学上更趋科学、合理和严谨,利于甄别真伪优劣。中药标准走进美国药典一直是中国学者在努力的事情,中国学者此前也曾提交过积雪草、穿心莲标准,但因为标准制订的理念与起草的方式与美国药典差别较大,而未被采纳。而后来,印度专家制定的这两个中药的相关标准最终被《美国药典》采纳。
闻此消息,正在美国药典委开会的果德安下定决心,要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战略目标,让中国学者制订的标准来主导和引领国际植物药标准。为此,他带领团队啃下了美国药典砖头般厚的指南。当这本药典被翻得脱线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也已了然于心。
破冰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
2012年初,果德安提交的丹参药材标准以全票通过了最后评审程序,从而成为由中国学者制订的、第一个进入美国药典的中药标准。继而,美国药典会明确提出“将果德安团队制定的丹参的标准作为今后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的模板与典范”。为了这一刻,果德安研究团队历经了四年的“破冰之旅”。
曾经,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了丹参的美国药典标准,果德安带领团队在一百多天的时间内读透美国药典指南,最终使丹参成为了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制定并进入美国药典的中药标准。期间,因为对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的流程不够熟悉,标准制定后,却因为没能及时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对照品而让丹参标准纳入药典工作滞后了一段时间。
尽管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经验总是弥足珍贵。继丹参之后,果德安团队目前又有了灵芝、三七、五味子、红参、薏苡仁等中药标准,均顺利被《美国药典》收录;此外,钩藤作为中国学者独立制定的第一个中药质量标准也已进入《欧洲药典》。同时,由于研究团队在中药质量标准制订以及中药标准国际化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果德安也成为国际上唯一在中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三个国际主流药典同时任药典委员的学者。
团队出色的工作也得到了国际专业领域的认可,美国药典委员会副总裁GabrielI.Giancaspro博士称赞该团队所制订的相关植物药标准在他们所有标准中质量最高,因为其出色工作,让美国药典也成为全球植物药质量标准最新、最高的药典;欧洲药典委员会中药专家组主席GerhardFranz教授也对研究集体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大大加快了欧洲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步伐。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时间,中药现代化也许还做不到解决中医药领域的所有问题,但通过制定标准,能大大提升中药的质量可控性,从而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和有效。”在果德安看来,这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践行者所应肩负的使命。当然,在团队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一段时间,果德安不得不从所里借出200万元,用来发工资。“那个时候真是太累了,我自己也一度有些灰心,幸好我们这个团队非常有凝聚力”,聊到此处,果德安爽朗一笑。
出新药让“古方”焕发新活力
看过中医的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医生开的药通常在两味以上,抓药需凭“药方子”。而这里的“方”即“复方”的意思,也称中药配伍。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多因素复杂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高发病和疑难病,使用单一药物的治疗模式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综合疗效。与之相适应,国际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组合药”的研发日益重视,而配伍组合用药正是中医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可以为现代复方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在传统的开方、抓药、煎汤模式下,药物的成分往往不清楚,这些成分在人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原型成分还是代谢产物,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准确回答,所以我们要开展以经典中药配伍为线索的现代复方新药研究。”近几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研究员黄成钢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例如,早在8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治疗糖尿病(消渴)的经典古方。在对这一古方的化学成分,以及口服后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进行系统分析鉴定基础上,结合药效和毒性筛选,选择若干种单体成分配伍组合,采用多种国际先进的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模型试验表明,单体成分组合的降血糖药效显著优于单一成分。药物代谢、成分间相互作用及药理机制研究表明成分配伍合理且必要。目前,已由经典的药材复方变成两种高纯度单体成分的组合,正按照现代化学复方新药标准,同时参考国际上“固定剂量组合药”的要求进行系统研发,其临床治疗效果有待验证。
从传统中药、古方验方中获取灵感,是中药现代化团队在研发新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基础。针对中药有效成分不明、质量难以控制、临床疗效不稳等症结,团队目前已研发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丹七通脉片、抗糖尿病药物等一批现代中药,并总结了“成分明确、质量可控、作用清晰、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现代化研发经验。
记者手记
守住中药现代化的“金标准”
对自身工作最大的自信,也许就是对自己所研发产品的信任。今年50多岁的果德安,从国外出差回来后几乎不需要任何调整休息,便可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有时心脏不舒服,他会服用自己团队研发的丹七通脉片。
年少求学时,当乡村医生的哥哥让果德安填报了中医药大学的志愿。专业报的中医,最后被分到了中药。在此之前,他对中药的认知并不多。直到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才愈发觉得这个领域中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也渐而找到了真正的方向:中药现代化。在他看来,“真正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修炼好中药自身的内功是关键。”而这个中药“内功”,有三个“金标准”:安全、有效、质量。
用现代科学,传承发扬中医药学,果德安笑说自己“还想再活五百年”,因为在这条路上,他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想去做。